一个人的武汉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一个人的武汉皮影戏
【简介】 家徒四壁的老人爱皮影戏成痴 急寻徒弟只为挽救濒危民间艺术 一个人的武汉皮影戏 一面铜锣,两把钗子,一副旧白布做成的影窗,几十个自制塑料皮影,是七旬翁余炳奇家中最值钱的东西。 记者来到江岸区朱家河畔余炳奇的家中时,他正坐在门口,一个人在棋盘上摆棋子。老人孑然一身,20平米的棚屋低矮简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54
【正文】
家徒四壁的老人爱皮影戏成痴 急寻徒弟只为挽救濒危民间艺术
一个人的武汉皮影戏
一面铜锣,两把钗子,一副旧白布做成的影窗,几十个自制塑料皮影,是七旬翁余炳奇家中最值钱的东西。
记者来到江岸区朱家河畔余炳奇的家中时,他正坐在门口,一个人在棋盘上摆棋子。老人孑然一身,20平米的棚屋低矮简陋。
打开屋里唯一一盏25瓦白炽灯泡,一排排挂在铁丝上的皮影焕发出斑斓色彩。没有乐手伴奏、没有光鲜舞台……自制皮影、自写剧本、自搭台子,余炳奇走街串巷,一个人唱起至少六个人才能唱的戏。
【繁荣】
元宵节“开锣”引热捧
元宵节那天晚上,在江岸区堤角街百堤巷,余炳奇带上皮影,在补锅匠门前支起锣鼓家伙,表演皮影戏《七侠五义》。
“英雄生来不可垮,一箭能射两朵花,粉冰哨前打遍马,英雄出在少年见……”地道的武汉唱腔、精彩纷呈的打斗,补锅铺子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四邻八舍的街坊们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余炳奇说,他在汉口头道街长大,打七八岁起,就跟着老皮影艺人周横保学习“周派皮影”。现在,他已从武汉造纸厂退休,六十多年间,他对皮影戏的热情不曾减退。
【凋零】
多好的戏只他一人唱
回忆起过去,余炳奇感慨万千。年轻时,他经常和武汉楚剧团的老朋友们一起“跑江湖”,唱的唱戏,配的配乐,场场爆满。
“现在他们大部分都死了,活着的也有七八十岁,”他神情没落,“没人给我配乐了,我一个人唱不了一出戏。”为了元宵节那场表演,他临时拉来几个人,上午教他们敲锣打钗,晚上就上了场。
昨天下午,余炳奇小心翼翼从里屋拿出皮影道具,要在门口比划比划。这些皮影虽材料简陋,但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孙悟空、猪八戒、白玉堂、窦尔敦等人物皮影活灵活现。
余炳奇说,皮影一般是牛皮做的,为了省钱,他用的是塑料和硬纸壳,影人的双手、脖子用铁丝穿着,后面插着细竹竿,在人的操控下,可随意做出各种动作。说着,他拿出一张普通硬纸壳,三两剪便剪出一个侧影,再拿笔快速画了几笔,一个活泼调皮的孙悟空形象就出现了。
【企盼】
七旬老艺人苦盼徒弟
多年来,余炳奇一直为街坊邻居免费演出。退休后,他利用闲余时间制作皮影,自娱自乐。随着年纪的增大,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演不动了。余炳奇有个最大的心愿,找个徒弟把这项民间艺术传下去。
“老一辈艺人死了,现在的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徒弟很难找。”他说,学这个费时间,也没有经济效益,招徒弟成了奢望。
原汁原味的武汉皮影面临消亡,要想回归到以前已经不可能了,这让他感到很痛心。“虽然靠皮影戏再难谋生,但它能带来无穷乐趣,希望感兴趣的人,最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找我,让武汉皮影戏能传下去。”他说。
见习记者张慧萍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