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深山里的困惑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深山里的困惑
【作者】 陈立堂
【简介】 资料图片 □陈立堂 过去,皮影戏是鄂西北山区保康县农民过年、祭祀及操办红白喜事等用于娱乐的主要形式。巍峨的荆山把保康县分成南北两半,当地人习惯把荆山以南称作保南、荆山以北称作保北。历史上,皮影戏班大部分活动在保南,保北很少。 同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保康皮影戏也是一种说唱艺术。演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727
【正文】
资料图片
□陈立堂
过去,皮影戏是鄂西北山区保康县农民过年、祭祀及操办红白喜事等用于娱乐的主要形式。巍峨的荆山把保康县分成南北两半,当地人习惯把荆山以南称作保南、荆山以北称作保北。历史上,皮影戏班大部分活动在保南,保北很少。
同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保康皮影戏也是一种说唱艺术。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人或动物的平面造型,利用灯光将动态影像投影到幕布上,并配以打击器乐及讲述精彩故事的说唱,形成逼真的银幕形象。
其道具分“影子”和乐器两类。影子高约60厘米,主要有“头子”和“身子”。头子是人物的平面头形,因人物身份各不相同,造型形态万千;身子是各种人身的平面造型。为便于活动,人物身体的各部分是分开制作的,然后再连接到一起,头子和身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古代的。还有一些背景、器具、动物的平面造型,比如云朵、刀枪、老虎等。所有影子都是用兽皮制作的,并着有彩漆。
乐器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为大,武场为小。文场乐器有边鼓、战鼓、木鱼、牙子;武场乐器有大锣、钹(镲子)、马锣。
保康皮影戏演唱的腔调之源是“汉腔桃调”,即江汉平原一带的唱腔,今天门、荆州、沔阳一带的花鼓调。在流传的过程中,保康皮影戏既保留了汉腔桃调的原味,又吸纳了当地民歌腔调的特色,成为当地人喜闻乐唱的腔调。这些腔调和戏剧唱腔一样大都是古腔古调,由于在演唱过程中腔调复杂多样、变幻无穷,故号称“九腔十八调”。演唱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历史故事,来源于宋元话本或明清传奇,但没有固定的剧本,全靠演艺人员根据故事梗概现场发挥。演唱开始叫“开龙”,结尾叫“合龙”。
戏班由4至6人组成,掌影子1至2人,打击乐手兼配腔2至4人,角色分配可根据出场人物及布景情况适当调整。
中国皮影戏最早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今陕西地带,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又称羊皮戏。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因病离世,武帝思念得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有位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爱情故事,被视为中国皮影戏的渊源。
保康皮影戏则是在唐朝中期从外面传播而来,但后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独臂皮影戏。现在全县保留下来的影子约60多个,都是一只眼睛、一只膀子的侧身像。
“一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小小的皮影戏可以表现万千世界,被西方人称作“东方魔影”。而在过去的保康大山里,皮影戏则常被人们称为“被子”。由于故事情节很精彩,观众常常被牢牢吸引住,虽然将一个长故事演完需要几个小时,但还是不看完不罢休。而观众有的来自几十里远的山外,当晚无法赶回家,主人家里又没那么多被子供人休息,再说遇到丧事也需要人熬夜,于是皮影戏就成了一种帮客人度过长夜的最好方式,通宵达旦地演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保康皮影戏艺术迎来鼎盛时期,逢年过节、丧葬嫁娶或庆祝寿辰,人们便都要请皮影戏班演上一场。全县活跃着数十个皮影戏班,其中最有名的是马良镇张家岭村张兆彬的皮影戏班。
张兆彬12岁时就跟着当地有名的皮影艺人夏甘星学唱皮影戏。他能舞、能说、能唱、能敲、能打,很快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组建了全由自己家人构成的皮影戏班,并成为保康独臂皮影戏的一代传人,曾拥有上千张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影子。他的皮影戏班表演的主要剧目有《陈光瑞赶考》《唐僧出世》《台安寺敬香》等,成为鄂西北地区皮影艺术一绝。
在张兆彬的演出生涯中,创造过连续演出整整一个月及单场演出观众近千人的纪录,这在地广人稀的大山深处可谓奇迹。他一生中翻山越岭,为保康、兴山、远安、当阳、宜昌、荆门等十几个县、市的群众演出皮影戏2000多场次,成为荆楚大地有名的“影子王”。
然而,由于文化多元化大发展,加上自身的局限性,保康皮影戏即将成为“绝唱”。现在,人们都有电视、影碟看了,而且好多农家也有了电脑,可以上网。皮影戏里的人物及故事没有电影、电视、网络里面的鲜活,再说离现实生活也太远,没有多少人还爱看。年轻人都爱追求时尚、活泼的东西,根本不会喜欢这些老古董,喜爱看皮影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一个戏班在本镇稍远的地方演出一次就要耽搁两三天,在物价大幅上涨的今天,一个艺人的收入也仅百元左右。老艺人大多去世了,在世的大多不愿再演。学好皮影戏要花很多工夫,又赚不到钱,几乎没有新人愿意学。现在,整个保康县就仅存张兆彬一个戏班还能演出,一年仅能演上十几场甚至几场。
2007年,81岁高龄的张兆彬老人也不幸去世,他的戏班由其五个儿子支撑。现年60岁的大儿子张国泽是掌门弟子,基本上掌握了皮影戏的演出技巧。其他四个儿子张国柱、张国芳、张国亮、张国家都不能单独演出,只能配戏。张国亮能编一些简单的剧目,但嗓音不太好,不适合演唱。张兆彬有11个孙子,没有一个能唱皮影戏的。皮影戏的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危险境地。
有关专家指出,要想让皮影戏重新吸引人,必须让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道具到演出的形式、内容都要有所创新,都要赋予时代的新气息。皮影戏传统的古装人物形象可以换成现代的,惯用的蜡烛、油灯光源可换用现代的舞台灯光,传统的器乐可改用现代的音响设备。皮影戏也可以尝试与其它艺术门类联姻,比如用皮影演相声、小品、现代歌舞等。皮影戏的演出内容也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当今社会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以及各类宣传、广告等都可编成适当的艺术形式用皮影戏来表演。这样也许会争取到一些年轻的观众。但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皮影戏的基本特色不能丢,因为这是皮影戏的血脉。
另外,皮影戏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以家庭舞台的形式传播。皮影戏的影子一般高约60厘米,投影跟影子相差无几,可视范围在20米左右,如果在大舞台上表演,距离远的人根本看不出什么名堂。皮影戏自身的特点将其束缚在家庭小院内。“家庭小剧种”如何才能登上新时代的社会大舞台?仍然要依靠皮影戏自身的创新。
而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和资金,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则是处理好艺人从艺与生存的矛盾。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进行推动。
这些问题现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2007年,保康独臂皮影戏已被列入湖北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在现代二维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敏,闫如山 年份:2020
- 2、记忆中的乡村皮影戏 作者:王海邦,王菲菲 年份:2020
- 3、罗山:民间艺术促和谐 作者:任鹏,秦兴利,段发广 年份:2020
- 4、嘉兴端出“乡土特色菜” 作者:汪宛夫,徐首红 年份:2020
- 5、皮影渐行渐远的背影 作者:张文凯 年份:2020
- 6、卫家班皮影戏四十多年后又现身 作者:唐永春,宓路平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