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下一个敦煌文书?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下一个敦煌文书?
【简介】$T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的《我国 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田野调 查近日刚刚结束。这次调查是 我国文化史上、学术史上规模 最大的关于皮影戏的田野调 查。$$ 做了近一年的资料准备之 后,以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博士生、硕士生为骨干的7个 考察组,从今年七月初出发,到 8月底考察结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65
【正文】
$T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的《我国 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田野调 查近日刚刚结束。这次调查是 我国文化史上、学术史上规模 最大的关于皮影戏的田野调 查。$$ 做了近一年的资料准备之 后,以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博士生、硕士生为骨干的7个 考察组,从今年七月初出发,到 8月底考察结束,历时近两个 月,考察陕西、河南、河北、北 京、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四 川、云南等十个省市68个县, 采访艺人351名,搜集剧本 586种,照片3.5万余张,录像 带73盒,光碟265张。$$ 皮影戏,这种典型的传统文 化遗产,从上千年前到21世纪 的今天,这种以灯显影的艺术如 今却普遍衰微、濒临灭绝。$$ 面对这种现状,学者们感 慨万千,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思 索:曾经,这种艺术形态流行于 大江南北,传播于茶楼戏院,今 天,各地皮影戏都面临濒危局 面,而造成濒危的正是人们梦 寐以求的现代化。这是好事,还 是坏事?怎样才能在现代社会 里还能保护好传统文化?这是 许多学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拯 救与皮影戏相同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E$$ 1$$ 中国皮影被印尼皮影抢了先$$ 印尼皮影戏已申报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两个月调查有六个“最”$$ 看着大家搜集回来的资料, 回想两个月的种种经历,本次田 野调查的总策划和总指挥、中山 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说自己有 六个“最难忘”。$$ 最难忘的一顿饭,是和梁志刚等山西 县一个老腔皮影(又称“拍板皮影”,主要流 行在陕西潼关、华阴一带,唱腔以字定腔, 声调豪放、激越。每唱至紧张时,一人用力 拍板节奏,形成特色,故称“拍板皮影”。所 演剧目多为表现“春秋战国”和“三国”历史 故事为主,无才子佳人戏)艺人家里吃完全 没有菜的辣椒酱拌面条;$$ 最难忘的一个晚上,是在山东枣庄小 王村一个将要废弃的小学教室里,进行调 查的老师和学生五人同居一室,和衣而卧;$$ 最难忘的一次旅途,是驾车在湖南平 江的乡间小道上颠簸而行,被乡民扣押在 稻田里,几经交涉才终于放行;$$ 最难忘的一次皮影戏演出,是在河 南、湖北的公路交界旁,观看的三个皮影 戏班同时为一个去世的老皮影艺人送葬 演出,而皮影戏班按常规是不做白事演 出的;$$ 最难忘的一个电话,是辽宁组的学生 打电话来问:“有一副清代的皮影彩帘要价 一万,买不买?”康教授一咬牙:“买!”;$$ 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河北组的同 学在采访中,当地人问他们:“你们研究生 干嘛不去研究原子弹?搞这个东西(指皮影 戏)干啥!”$$ 为什么要搞皮影戏调查?$$ “其实,最难回答的问题并不是在河北 农村才碰到,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一些 ‘有文化的人’也问过,你们搞这个有什么 意义?”康教授严肃地说,“从小的方面说, 皮影戏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从造型、雕刻、 音乐、剧本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有的方面 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 价值,而各地皮影戏濒临灭绝,所以对现存 皮影戏实施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刻不 容缓的任务。从大的方面说,皮影戏是中华 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上从古代走到现代留下 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足迹,这一艺术形态如 果不保护就要消失了,我们的子孙将来就 只能在书上看到皮影戏的名字,说:‘噢,我 们有过这样的皮影艺术。’但是他们却再也 无法看到鲜活的皮影戏了。”$$ 康教授举例说,印尼的皮影戏经过申 报已经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中国的皮影 戏流传渊源之久、传播范围之广、艺术形态 之多,都远远超过了印尼皮影戏,从中可以 看出中国的皮影戏的价值。“如果我们申 报,这项成果肯定是我们的。”康教授忍不 住叹了口气。$$ 2$$ 后继无人出现“一个人的戏班”$$ 皮影戏正以超常速度在消亡$$ 近几十年来,皮影戏以异乎 寻常的速度在消亡,“例如潮州 的‘纸影’数十年前还在上演,但 后来蜕变成铁枝傀儡,只留下了 ‘纸影’的名称,现在连铁枝木偶 也十分罕见。至于甘肃、陕西、四 川、河北、山东及辽宁的皮影戏, 同样也在飞快地消亡。技艺失传、脚本散失、 道具大量流失境外,长此以往,我国皮影就 会像敦煌文书一样,成为文化史上一桩憾 事。”康保成对中国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都 深为担忧。而且现在的皮影戏演出已经失去 了皮影戏原始的形态。$$ 调查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在 年轻人对皮影戏了解甚少,也没有多少兴趣 观看。$$ 瓦房店,岫岩,陆丰$$ 辽宁瓦房店原本是一个皮影戏兴盛的 地方,但当地皮影老艺人孙德深说,现在演 出少了,除了给文化部门演出外,没有其他 性质的演出;影班也少了,有的影班名存实 亡,没有演出能力;艺人水平严重下降。为了 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些影班的表演已经告别 传统,为游客需要进行改编和压缩,一个剧 目不过十来分钟。$$ 在辽宁岫岩,演出还算“常见”,但一个 影班一年也只有十多场演出,艺人的整体水 平同样大不如前。一个艺人告诉调查者,有 些唱腔听师父说过,自己却不会唱了。一个 影班由四人组成,已算比较齐全,有的影班只 有两三个人,甚至还有“一个人的戏班”。艺人 后继乏人,所有人都很无奈:收入少、社会地 位低,许多艺人都不让自己的子弟学影戏。$$ 广东陆丰,曾经也是皮影戏兴盛的地 方,现在只剩下一个专业皮影剧团和一个业 余戏班。据知情者说,专业皮影剧团其实名 存实亡,艺人们都到深圳等地打工去了;而 业余戏班也不具备演出能力。$$ 瓦房店、岫岩和陆丰是全国缩影而已。 调查表明,现今皮影戏最多的是陕西渭南和 河北唐山,次多的地方包括辽宁南部、甘肃东 南、河南罗山、湖南平江、湖北云梦、广东陆 丰。而在皮影戏兴盛的上世纪50年代,一个 乡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影班,演出频繁。$$ 考察的结果让人忧心忡忡。正如这次考 察的西南组组长、中大中文系研究生张军所 说:“一路走来,不仅深为皮影戏的衰落感到 忧虑。演出稀少,后继乏人,市场环境较差, 政府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现代文明的 冲击,使皮影戏的发展和生存举步维艰,虽 然还有少数的艺人坚守在这块这阵地上,但 这种古老的艺术究竟能走多远,是所有人感 到揪心的问题。”$$ 3$$ 皮影戏成装点门面的小摆设?$$ 有的地方不了解传统艺术,任皮影戏自生自灭$$ 有人认为,对于一种艺术,应让她按照 自身规律发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时应任其 自生自灭。$$ 对于这种观点,康保成教授坚决反对: “绝不可以这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今天,更要保持本土传统艺术的多样化! 如果任艺术形态自生自灭,那么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会 向经济发达的国家趋同,对于一个民族而 言,艺术形式越少,就意味着精神世界越枯 竭,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文化了,就意味着 一个民族消失了。”$$ 然而,目前各地对保护皮影戏的重视程 度远远不够。$$ 全国绝大多数的皮影戏班都是自负盈 亏;老艺人生活贫困也没有补贴。有的地方 对皮影戏任其自生自灭,但有外人时又把 皮影戏作为装点文化门面的小摆设;有的 地方甚至连文化部门对皮影戏都不了解, 想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不知如 何申报。$$ 康保成教授指出,现今保护皮影戏的困 难主要在于:缺乏意识、没有资金和法制不 健全。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已经进入立法程序,2005年3月颁发了《关 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及其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 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但 由于缺乏实施细则,有些问题依 然令下面无所适从,这是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 4$$ 调查并未结束──$$ 如何保护皮影戏?政府重视$$ 如何保护皮影戏?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有专家说,“水中观鱼”,不改变皮影戏存在 的外部条件,以此保护皮影戏。有专家说,成 立皮影戏博物馆,由政府负责出资养一帮艺 人,让他们按原汁原味的、不作任何改动的 保留21世纪初皮影戏的演出模式;并通过 录音、录像等方式把他们的表演保留下来, 刻成光盘,留在博物馆中。据说,这借鉴了日 本“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方 式。还有专家表示,希望政府不 要干预现在仅存的皮影戏演 出。$$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靠 政府重视!无论是拨款还是立 法,都要靠政府重视,最好的保护办法是‘政 府立志,群众参与’。”康保成教授说。$$ 河北皮影戏考察组组长、中大中文系博 士生郑劭荣说:“这次调查感触最深的是,生 活在乡野的皮影戏艺人们对我们的到来期 望很高,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考察活动唤起社 会和政府对皮影艺术的重视,为皮影戏扩展 生存的空间。同时期待通过高校学者的参 与,让更多人认识到皮影戏的艺术价值和学 术含量。”$$ 这份信任和期望让所有参与调查的人 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康教授说:“这 次调查并没有结束,只是告一段落而已,往 后我们还要去!”$$ $F小链接$E $T《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 考察内容$$ 走访皮影戏班和艺人,了解皮影戏的 传承和艺人的生活状况、从艺生涯;$$ 实地观摩皮影戏的演出,了解皮影戏 的生存环境和面临困境;$$ 搜集皮影剧本、影偶、道具。调查采用 笔录、录音、录像、拍照等多种技术手段,客 观而准确地保留了21世纪初我国皮影戏 的存活面貌。$$ 中国皮影戏概况$$ 我国皮影戏最迟形成于中唐,盛行于 宋代,明清普遍上演,直到上世纪50年代 依然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一批著名 学者如李脱尘、顾颉刚、孙楷第等,都在这 一领域拓荒、耕耘过,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 缺乏抢救性发掘的意识,没有进行过全国 规模的调查。$$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 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 有皮影戏。它有众多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 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 不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 “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 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 越调”等的区别。$E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在现代二维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敏,闫如山 年份:2020
- 2、记忆中的乡村皮影戏 作者:王海邦,王菲菲 年份:2020
- 3、罗山:民间艺术促和谐 作者:任鹏,秦兴利,段发广 年份:2020
- 4、嘉兴端出“乡土特色菜” 作者:汪宛夫,徐首红 年份:2020
- 5、皮影渐行渐远的背影 作者:张文凯 年份:2020
- 6、卫家班皮影戏四十多年后又现身 作者:唐永春,宓路平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