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三峡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谁来拯救三峡皮影戏?
【简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 ” 生活中的 非遗 黄梅灯: 鼻子也能吹唢呐 乐 几根简易的竹架,一张白色的幕布,伴随着激越的鼓乐和抑扬顿挫的唱和,小小的皮影在表演者的舞弄下蹦蹦跳跳,一场名为《薛仁贵征西》的演出便开始了。日前,笔者在巫山县骡坪镇看到了这久违的三峡皮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7
【正文】
“ ”
生活中的
非遗
黄梅灯:
鼻子也能吹唢呐
乐
几根简易的竹架,一张白色的幕布,伴随着激越的鼓乐和抑扬顿挫的唱和,小小的皮影在表演者的舞弄下蹦蹦跳跳,一场名为《薛仁贵征西》的演出便开始了。日前,笔者在巫山县骡坪镇看到了这久违的三峡皮影戏。
50岁的黄本权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祖孙三代人都是皮影界的名家,据说,到黄本权他们这一代,皮影戏已传了十八代了。皮影队里其他艺人都是骡坪镇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对皮影戏的共同爱好,他们合伙组成了这个皮影演出队———同心皮影队。他们在巫山大山深处的各个村子里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然而,去年的一件事让他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去年12月,大昌复建古城内一文化门市,为丰富内容增加特色,特意从骡坪请同心皮影队前去演出,10多天的演出,门票收入总共不足200元。“收入太低,饭都吃不起。”黄本权说,硬撑了10多天后他们不得不收拾道具,打道回府。
其实,更让他们忧伤的还不只这个,同心皮影队的其他成员都快50岁了,谁来继承这门艺术更让他们焦心。眼看着流传了千年的三峡皮影戏就要在自己的手上消亡,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黄本权说,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守住心中的唱本和手中的皮影,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传人把它传承下去。然而,这样的守望现在似乎也变得有些渺茫。“不仅现在的孩子对皮影戏不感兴趣,那些曾经来学过皮影表演的年轻人,因为看不到皮影的前景,也一个个远离了这门古老的艺术。”黄本权告诉笔者,现在就是拿钱请人来学,也很难招到一个徒弟,皮影戏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哪!
文/图 特约通讯员 陈方可
【相关链接】
三峡皮影戏
去年10月,三峡皮影戏被列入我市第二批“非遗”名录。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在三峡土家族地区有的叫“土影戏”。就是用灯光照射兽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起源于初唐,后经逐渐演变,到宋初传入三峡地区,并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技巧、唱腔,表演历史忠烈故事以及劝恶从善等三峡地域特色。
三峡皮影戏剧本多从南剧移植,唱腔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其说唱词有比较固定的本子,俗称“杠子”(故事梗概),演出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演出内容多为前朝后汉历代古人的活动及神话故事之类,尤以唐朝薛家将和北宋杨家将等剧目最受欢迎。常演的剧目有《薛刚反唐》、《薛仁贵征西》、《朱元璋》等。
皮影表演一般需要六至五人,在一块长2米、宽1米左右的白色幕布之后由1-2人操作皮影,且由一个人主持说唱剧本,其他人伴唱,并配以鼓、锣、钹和京胡、唢呐伴奏。皮影的主要特点是人物的头、身、四肢均为单独制作,然后用线把各个部位连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并能活动的整体。皮影戏的角色主要分生、旦、净、末、丑五类,唱腔和川剧相似。
在长寿区海棠镇,逢年过节,就会有一种特别的乐声响起,热烈而富有穿透力,这就是海棠唢呐,由村民们土制而成:大麦杆做哨子,铜皮打制嘴子和盘子,杉木做成杆子。因其独特的吹奏艺术和制作工艺,成功入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当地老人介绍,明代末期,唢呐传入海棠,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海棠逐步成为“唢呐之乡”,最兴盛时,有的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随兴吹上两首。
在众多海棠唢呐的演奏者中,最有名的是能用鼻子吹唢呐的农民黄梅灯。
在家里,或者在村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或是稳当当地站定,然后把两支唢呐放进鼻孔,一鼓气,唢呐声立即在天空飘荡开去,时而粗犷热烈,时而欢快活泼。这是黄梅灯在用鼻子吹唢呐。用嘴巴吹唢呐并不难,难的是用鼻子吹,它对运气、吹奏技艺要求特别高。即使是在全国,能用鼻子吹奏唢呐者也屈指可数。
2003年,已经名声在外的黄梅灯接到一个演出任务,演出方询问他能否用鼻子吹唢呐。对方的建议提醒了黄梅灯:全国会吹唢呐的人不计其数,我为什么不练一手大多数人做不到的绝活,拥有独特的亮点呢?黄梅灯拿定主意琢磨出鼻子吹奏唢呐的道儿。用鼻孔演奏管弦乐器历来被乐界称为“头难”,尤其是这唢呐嘴子,一放进鼻孔,就让人呼吸不畅,更不要说还要运气,把唢呐吹响。
第一次把唢呐嘴放进鼻孔,黄梅灯立刻觉得堵得慌。才吹了两三分钟,他就两眼直掉眼泪、两耳“嗡嗡”响。就这样,吹两三分钟,停歇大半个小时,再吹两三分钟,再停歇大半小时,黄梅灯一遍又一遍地练。半年,一年,两年……他终于练成了这个“绝活”!
除了能用鼻子吹唢呐,黄梅灯还有“一绝”:和自己的队友进行“双簧合奏”。他能和队友陈燕前后站立,一人负责吹,另一人负责按孔,共同组合成曲子。一位乐器专家曾经这样评价黄梅灯和陈燕的双簧合奏,“它就像小品里的双簧,需要两位表演者心合、口合、手合,作为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民,能自己揣摩出这种合奏方式,表演洒脱、技术娴熟,实属不易!”
文/图通讯员 李莉娟
全身能动 不怕淋雨
大足鲤鱼灯变“活”了
大足鲤鱼灯舞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枝奇葩,在去年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时候,又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登上花车大放异彩!现年52岁的大足县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说起赴京表演的情景时,至今仍激动不已。
1956年,正值壮年的大足民间艺术家周树人师傅和其他几个爱好者严密构思、精心制出了第一条能够舞动的鲤鱼。大足县文化馆发现后立即重点支持,进一步改善道具和制作,并根据鱼的特性编排成“鲤鱼抢宝”、“鲤鱼啄草产卵”、“鲤鱼跳龙门”等故事情节和动作,做成两条鱼,由5个人演出。鲤鱼灯舞首次搬上舞台就一炮打响,由县里演到地区,从地区演到省里,并选送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舞蹈汇演并获一等奖。随后,鲤鱼灯舞进入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领袖的亲切接见。
70岁的万古镇居民易成绪告诉笔者,万古鲤鱼灯舞寄托了人们“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美好愿望。这个美好的愿望让万古52名群众自发筹集资金,组建了大足县鲤鱼灯民间艺术团。艺术团团长何定模说,现在的鲤鱼灯与当初相比,无论在制作工艺方面,还是在舞技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今的鲤鱼灯,除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逗”,连鱼的嘴唇都能动,并且“鲤鱼”淋雨也不会脱色,舞鱼的杆子也特意从1.2米加长到1.4米。
特约通讯员李美坤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