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将永不谢幕?

皮影戏,将永不谢幕?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将永不谢幕?

【作者】 黄梅

【简介】 本报记者 黄 梅 “在我的印象中,皮影戏这种老传统艺术应该快消亡了,没想到发展得如此蓬勃。” 11月1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邓清泉来到了平江县长寿镇,收集皮影戏相关资料,一出原汁原味的传统皮影戏令他动容,他感叹道:平江皮影戏终于填补了我市民间艺术这一方面的空白。 相传,皮影戏自明末清初就从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143

【正文】

本报记者 黄 梅

“在我的印象中,皮影戏这种老传统艺术应该快消亡了,没想到发展得如此蓬勃。”

11月1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邓清泉来到了平江县长寿镇,收集皮影戏相关资料,一出原汁原味的传统皮影戏令他动容,他感叹道:平江皮影戏终于填补了我市民间艺术这一方面的空白。

相传,皮影戏自明末清初就从浏阳传入平江,并迅速遍及城乡各个角落。近年来,虽然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也遭遇挑战,但因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在其他一些民间艺术没落的同时,它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如今,平江的皮影戏,能否永不谢幕,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现状

皮影戏队伍遍及平江各乡镇

李绪先是平江皮影戏的传承人,最近他特别忙。刚在长寿镇九岭村表演完,又接到了某村吴姓大家族的邀请,稍稍休息几天后,他就要挨家挨户地连续表演40多个晚上,长达一个多月之久。“下半年生意好,一天一晚可演12本戏。”李绪先精神爽朗,72岁高龄的他聊起皮影戏,一个多钟头也难露一丝疲惫。“我们唱戏的当然身体好,不然怎么唱,哈哈!”

按照平江县的民俗,凡是春天农忙前,一些村民会到庙里的菩萨面前许愿,希望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丰收了,便请皮影戏班子来庆祝,给菩萨“还愿”。“平时有的人家结婚生子、为老人祝寿、做了新房子……也会请我们去演。”李绪先介绍说,皮影戏在当地十分流行,有的人家来了重要客人,也要把皮影戏请到家中热闹一番,方显主人的好客之情。

50来岁的方顺利参加皮影戏表演数十年了,他乐呵呵地说,皮影戏锻炼身体,又有一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平江县有众多民间艺术门类,皮影戏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种。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钟四海告诉记者,目前平江县有100多支皮影戏队伍,遍及各乡镇,表演人数近300人。

窘困

真正懂得欣赏皮影戏的人不多

平江人称皮影戏为“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艺人必须具备打、吹、拉、提戏菩萨、唱、制作影人等5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其行当角色同巴陵戏、湘剧相似,分生、旦、净、末、丑,声腔分为秦腔、唢呐腔两大类。“现在看戏的人,除了一些老人,其他的都是凑凑热闹,真正懂得欣赏皮影戏的人已不多。”李绪先感叹道,因考虑到没人看,现在一出戏压缩到个把钟头的样子。

以前,皮影戏人一年唱到头,很少停演,演出场次多,已演剧目又不能重演,艺人们就根据历史演义、传鉴传奇、民间故事、乡土轶事不断创编新戏,许多艺人都自诩“连唱三年不唱现咯。”1984年经钟弄璋整理,平江流传的皮影戏剧目共1280个,分喜剧、悲剧和正剧,演法分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戏。

李绪先说,现在像演连续剧一样,演《三国演义》、《封神榜》这样的连台戏,还能吸引不少观众。

影戏班子人少,一般都是三至五人,演出道具容易搬运,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演出场地也不受限制,小庙门前、农舍堂屋大门外等都可搭台。据李绪先介绍,按照当地的行价,演一个晚上的皮影戏200多元,为了节省开支,现在大多数都是3人表演。

戏班里,参加表演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很少。李绪先有4个徒弟,其中两个已转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个咯。”

未来

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顺应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996年,李绪先创作的《金扣记》参加全省皮影调演获银奖。1999年,中央电视台《农村文化巡访》将李绪先皮影队拍成专题,平江皮影戏艺术进入现代传媒电视屏幕,发展到一个辉煌时期。今年,平江皮影戏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次看皮影戏,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也有新的认识。”生平第三次看皮影戏的邓清泉说,平江的“影人”都是艺人们手工制作出来的,他希望政府给予艺人一定的精神上支持和鼓励,多开展调研活动,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继续发扬下去。

平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钟四海说,在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皮影戏的传承后继无人。明年,相关部门将开设皮影戏培训班,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年轻人参与进来,提高皮影戏的质量和档次,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如今,在梅仙镇,一些皮影队在锣鼓、唢呐的打击乐基础上加入变声乐,还使用上音响、电子屏等现代流行元素,大大丰富了皮影戏的内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