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一个人的皮影戏

一个人的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一个人的皮影戏

【简介】 王晓峰 文/摄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句话是对皮影戏最为形象的描述。伴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兴盛一时的皮影戏及皮影戏艺人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皮影戏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日前,记者来到宿州泗县,巧遇家住泗县草沟镇秦桥村的秦德华,没想到他竟然是泗县地区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的介绍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782

【正文】

王晓峰 文/摄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句话是对皮影戏最为形象的描述。伴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兴盛一时的皮影戏及皮影戏艺人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皮影戏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日前,记者来到宿州泗县,巧遇家住泗县草沟镇秦桥村的秦德华,没想到他竟然是泗县地区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对皮影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皮里春秋 辉煌一时

一块长约2米、高1米的白布、一张摆放道具的桌子、一个小喇叭、一盏白炽灯,就是刘高远老人的“舞台”。站在幕布后,打开喇叭,伴随着铿锵的鼓乐和唱腔,彩色的古代小人儿登上七尺白布荧幕。秦德华手中握着三根棍子,自如地牵引着影人儿变换动作,人物须眉在灯影下清晰可见。

“我们家世代从事皮影戏表演,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平日里班子齐全,六个人,一个人操纵皮影,两个人说唱,剩下的演奏乐器。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只好用录音。” 秦德华说,他的帮手很多都在外打工,只有大型表演的时候才会回来一趟,平时他都是独自一个人表演。

皮影也称傀儡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的《续明道杂志》有这样的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引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嘱弄者目缓之。”足以见当时皮影戏表演之高超,已经到了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宋代皮影戏之盛,在《梦粱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记载。

据秦德华介绍,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皮影戏已流传泗县城乡。“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常有河南省商城县影戏班演出,在剧目、唱腔和演出形式等方面均对泗县影戏产生一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泗县少有专业影戏班,大部分艺人皆农闲从艺。”

“以前的庙会上,皮影戏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了。”谈到皮影戏的历史,今年64岁的秦德华神色中仍然带着自豪。

中国皮影戏可谓是土生土长的艺术。乡村人家的祈神祭祀、社日庙会,以及一家一户的结婚添丁、酬神还愿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开皮影戏助兴。在农村老一辈的人群中,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不看影戏,不知礼义。”

“那时候,一年至少有四五十场演出。逢年过节、赶庙会、红白喜事,都有人请,每一场演出观众都在七八百人以上。”秦德华回忆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和演出的场景,感叹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皮影好看 制作却难

看到幕布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皮影人偶,记者对人偶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对此,秦德华表示,“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我是6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皮影制作的,开始时只能在黄板纸上绘制皮影,后来感到在黄板纸上画不过瘾,希望能在革皮上绘制,但是那时候要弄到一张革皮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得到了一张蚕业上用的防干纸,透明的,但有一层油,染不上色,就用肥皂和墨汁磨揉在一起,解决了染色的难题。以后就在防干纸绘制皮影。”秦德华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用剪刀在一张牛皮上剪着,不多一会一个古代戏剧老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记者的面前。

接下来就是雕刻和上色。“雕刻最关键,除选好雕刻用的牛羊皮外,更主要的是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据了解,制作皮影的成本不低。“一整张黄牛皮至少要七八百元,而更高的成本是人的心力。”一件皮影从选皮到做好,剪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一步也不能含糊。造型简单些的,一天能做一个,稍复杂些的就要三天一个,有时甚至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一般我们演出时用的皮影不算太精细,也要刻上几百上千刀。”

渐行渐远 传承乏人

“学皮影制作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还要花费几年工夫才能学好,时间长、收入低,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秦德华一句话道明了如今皮影戏的尴尬现状。“主要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从电影、电视到网络,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眼里早已是明日黄花。”

记者发现,不同于现代艺术的时代载体与比比皆是的追随者,民间艺术最赖以生存的便是传承。上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很多皮影剧团一度陷入濒临瘫痪、市场停顿、传统影戏艺术灭绝等困境。

由于当时市场开放,新鲜事物的大量涌入,给之前相对封闭的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相对而言更为时尚、潮流的艺术形式催生了诸多迎合时下年轻人口味及兴趣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的演出市场急剧萎缩;而艺术传承的青黄不接则将皮影戏行业拖入了更危险的深渊——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失传是迟早的事情。演出场次的减少带来的收入骤降,加速了原有人才的流失。

“因为很少有人看,所以没人找我们演出,几年前,我以为这个传承就要断了。”提到曾经的窘状,秦德华有些落寞,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差点因此解散戏团。不过,最终留下来的老艺人们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对于如何解决皮影艺术生存发展的危机,秦德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一方面要继承、保留传统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也要拿出一定的精力来创作一些新剧目,在皮影的设计制作、表演等各个环节也都要做一些创新。“皮影戏在当下并非绝对没有市场,只要皮影从业者能够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潮流,照样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对我们这个行业感兴趣,国家政策也开始保护这些民间艺术。” 秦德华欣慰地说,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皮影戏。同时,他也正在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来保护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