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皖南皮影戏,一个人的精彩?

皖南皮影戏,一个人的精彩?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皖南皮影戏,一个人的精彩?

【简介】演出时的皮影。 站在新成立的皖南皮影博物馆门前,何泽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皖南皮影戏。 当年就是这样挑着皮影箱走乡串村演出。 皮影戏表演。 潘华业 摄 皮影戏,又叫皮影,是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在我国已有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12

【正文】

演出时的皮影。

站在新成立的皖南皮影博物馆门前,何泽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皖南皮影戏。

当年就是这样挑着皮影箱走乡串村演出。

皮影戏表演。 潘华业 摄

皮影戏,又叫皮影,是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电影",得到歌德、卓别林等人的盛赞。而流传在我省宣城一带的皖南皮影戏,也有着400多年的历史。

1曾经的辉煌

时下,说到“皮影戏”,可能有不少人有所了解,但真正看过皮影戏表演的,估计没几个人。

在我国文献中,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关于皮影戏演出活动的记载,据《汉宫二十八传演义》记载,汉武帝的爱妃李娘娘病故后,汉武帝朝思暮想,相思成疾。眼看朝中政务繁多,耽误了国家社稷,宫中上下着急不已。某天深夜,一个太监在纱帐前看见有宫女走过,由于上方吊着油灯,透过纱帐,此宫女身形酷似已故的李娘娘,于是他想到用这种方法显现出李娘娘的影子。随后他找到宫中的艺人,用塑纸做成李娘娘的形象,并让他们在纱帐里表演。汉武帝一见到李娘娘的影子,相思病立刻就好了。皮影戏也就从此诞生在中国了。到了宋朝,皮影戏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而且制作的材质也从原来的塑纸发展成皮质。

“作为中国皮影戏一个重要的分支,皖南皮影戏的发展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是由湖北、河南等地传入的。”皖南皮影戏传承人、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说。

据何泽华介绍,明末清初,由于皖南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出现了严重的水灾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灾害使得皖南一带十室九空,许多村庄变成了无人村。清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移民南迁。于是湖北、河南等地的穷苦移民大批南迁,繁衍生息。移民南迁不但给皖南增加了人口,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皮影戏传入皖南后,与我们本地的民间歌舞融合演变,慢慢发展壮大,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一些老艺人回忆说,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便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一为养家糊口,二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演岀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们也叫其为"一担挑的戏"。 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内涵丰富、分量不轻。且不受场地限制,无论庙台、场院、村头树下,大到容纳二三千人的稻场,小到农舍的堂屋,只要能容下四人就能演岀。

“和北方皮影相比,皖南皮影稍长,造型写实是其基本特点,并模仿地方花鼓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角色,皮影人物一出场,人们就能分辨出人物的忠奸善恶。”何泽华拿起一个皮影比划着,“皖南皮影戏表演之生动,是其他艺术种类所无法替代的。场景、细节、表情、神态,都可以从皮影特有的质感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表现岀来,甚至男人的喘息、妇人的抽泣、闺阁少女脉脉含情的羞态、沙场骁将飞扬跋扈的霸气,皆可达到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境地。”

“那个时候,用‘万人空巷’形容人们观看皮影戏的情形一点不为过: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岀现几个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唱,热闹非凡,皖南皮影戏因此空前繁荣。到了清朝中晩期,有些富豪望族甚至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皮影戏班,供家族消遣娱乐。”何泽华说。

2今天的落寞

不过,对于今天的何泽华来说,他与皖南皮影戏的关系似乎只能这样形容:一个人的精彩——虽然名片上“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已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解,但更多的还是从他的经历中体现了。

今年42岁的何泽华自幼在皮影戏中长大,受父辈熏陶耳濡目染,十一二岁就能独立雕刻皮影,20岁左右就能登台自导、自演一些经典传统剧目。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电视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皮影戏已渐渐成为无人去看的“老东西”了。看着家里布满尘埃的皮影戏箱和发霉的老皮影,何泽华坐不住了:一定要留住老祖宗代代传承的“根”,决不能让这些“老东西”长霉烂掉。

为了这个朴素的想法,何泽华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跋山涉水,饿了,啃一包方便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他的足迹遍布皖南山区的每一个村村寨寨,毎到一处,都悉心地与老艺人拉家长、话皮影。“为了能得到一件明末的老皮影,滴酒不沾的我硬是逼着自己陪皮影的主人喝了半斤白酒,出来后吐得天昏地暗;为了能得到一件皮影,我被骗进传销团伙,在逃跑时差点丢了性命……”说起往事,何泽华感慨万千。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年中,何泽华自筹资金保护性地收集散落在皖南民间的老皮影文物一万余件。

除了收集,何泽华还自己雕刻一些皮影,“这门手艺可不能丢。”为了人物表情、造型的连贯和逼真,何泽华一般在雕刻时不吃饭、不上厕所,有时一干就是23个小时左右,“这么长时间一点不动,连我自己都吃惊。”这些作品如今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民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中国皮影博物馆等地方,“其中中国皮影博物馆收藏有我近万件作品,占了他们馆藏的近十分之一。”

今年,何泽华又办成了一件大事:自筹资金70万元创办的“皖南皮影博物馆”终于开馆了——自此,皖南皮影戏有了完整的物质载体。博物馆融古代老皮影展览、现代新皮影制作传承、原生态皮影演出于一体,现藏有清代早、中、晚期、民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文革”时期的皮影文物近两万件;其中皮影演出剧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保持原生态皮影演出的非专业团体。

不过,何泽华还是无法高兴起来,“我最担心的是皖南皮影后继无人。”何泽华说,现在听皮影戏的人并不多,且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甚少,一场皮影戏有两三个小时,能够把戏从头到尾听完的更不多。听戏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演戏的同样也是。何泽华的演出戏班由几位老人组成,最小的也有70岁了。他们演出的报酬很低,一场只有二三十元,一年下来也接不了多少戏。“这些老艺人还能支撑多少年?倘若他们都不在了,皮影演技后继无人,皮影戏会是怎样呢?”

3收藏还是演出?

应该说,何泽华的担心不无道理,“近40年来,从没有培育皖南皮影戏新人学徒;虽然我们剧团能承接各种规模的皮影戏演出,但近些年演岀逐年减少,经费严重不足,剧种代表性剧目唱腔、表演的传习活动,早已淡化。”

何泽华说,在不少地方,“唱一场戏还不如做一个皮影人”已成了皮影戏的现状,“一个皮影艺人一年的演出收入不过几千元,而出售皮影雕刻却能收入上万。随着皮影演出市场的凋落,一些艺人忍痛割爱,从皮影演出转向了皮影制作。”

虽然,从演出市场退却到收藏市场,同样是皖南皮影面临的发展事实,然而,当灯光下灵动的影人成为挂在墙上静止的收藏,皮影是不是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鲜活的生命?因此,在何泽华的脑海中,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德艺双馨的著名皖南皮影戏演员和身怀绝技的皮影戏曲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如何重点保护和传承皖南皮影戏之唱腔、流派和锣鼔经等;如何多招收和培养皖南皮影戏后继年轻人才……

帝王的皇冠龙服、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大千世界的忠奸黑白,人生百态的喜怒哀乐,都在这小小的雕刀下淋漓呈现,并在灯光下一一上演……有人说,如果没有光,世界就无从依恋;如果没有影,人也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是呀,这植根于乡土的皖南皮影只有回归那生生不息的民间社会,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穿越千年的生机和活力,在乡村黄昏的灯影中流光溢彩。

正是为了这样的情感和这样的哲学,皖南皮影戏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筱舟摄)

□ 程堂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