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宁夏皮影戏后继乏人

宁夏皮影戏后继乏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宁夏皮影戏后继乏人

【作者】 吴少男李亮

【简介】“文人出场,皮影人的衣袖不能甩得太高,要四平八稳,有个文人样;武将上场,动作就要夸张些,显出一种力量来。”11月22日,银川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64岁的皮影老艺人张进绪,拿着一个皮影人向记者比划着说。 $$据说,张进绪手中的皮影人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而呈放在箱中的多达200多个皮影道具,多数具有近百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39

【正文】

“文人出场,皮影人的衣袖不能甩得太高,要四平八稳,有个文人样;武将上场,动作就要夸张些,显出一种力量来。”11月22日,银川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64岁的皮影老艺人张进绪,拿着一个皮影人向记者比划着说。 $$据说,张进绪手中的皮影人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而呈放在箱中的多达200多个皮影道具,多数具有近百年的演出经历。这些皮影道具以及皮影戏表演技艺,都是张进绪从父亲张晓存那儿继承下来的。但是,现在让张进绪老人犯愁的是,他视为宝贝的皮影戏,却没了接班人。 $$ 什么是皮影戏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称“灯影戏”、“纸影戏”,是以灯光照射,将皮影人照在白色布幕上的傀儡戏。演出时常以戏剧、神话、寓言等为主要素材,配以音乐和唱词。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场面道具和景物,是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不同,形成了皮影戏迥异的演出风格。一般演出形式以地方戏剧剧种为主,西北一带以秦腔、碗碗腔、道情为主,宁夏贺兰县境内流传的皮影戏以秦腔和道情为主。 $$20多年前,一年能演出200多场皮影戏 $$张进绪的父亲张晓存1975年离世,生前曾是远近闻名的皮影艺人,有一手表演绝活,能说会唱。张进绪说,父亲迷恋皮影戏,曾师从满族人学习皮影技法,后学秦腔唱法。在1935年到1964年间,张晓存组织皮影戏班,在银川、贺兰、平罗、姚伏一带演出。 $$张进绪20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皮影。家中兄弟五人,只有他继承了父亲的技艺。1979年到1983年在张进绪的带领下,张家戏班继续在银川、贺兰一带演出。那时,群众没有别的娱乐方式,皮影戏很受大家的欢迎。张进绪说,一年最多能演出200多场,而且场面大,观众多。但是后来,因为没有乐队,张家戏班每况愈下。这些年来,张进绪的皮演戏也就只能就近赶个庙会,观众也多是上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多是看个新奇。 $$张进绪33岁的大儿子张中秋说,现在家家有电视,谁还有心情看皮影戏。不过小时候父亲的皮影戏的确很吸引大家。“文革”期间,8成家传皮影道具被毁 $$张进绪有一样宝贝,那就是他从父亲张晓存那儿继承下来的皮影戏演出道具,其中一些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张进绪惋惜的说,本来有1000多皮影人物以及道具场景,但是“文革”期间,8成多的皮影被烧毁。这200多只幸存下来的皮影,是他偷偷埋在葡萄架下,才躲过一劫。 $$200多皮影躲过一劫,但是张进绪的皮影技艺现在却后继乏人。张进绪担忧,他的皮影技艺就此失传。张进绪说,今年9月15日,在庙会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他还期盼能有下一次演出的机会,但是没有政府的扶持,他的演出也是难以维系。 $$现在,让张进绪欣慰的是,贺兰县文化馆的同志给他带来了好消息,贺兰县正在积极对皮影戏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贺兰县准备通过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以张进绪为班首的皮影戏剧团,在传承碗碗腔和秦腔唱腔的基础上,溶入现代戏的元素,进行演出;并且建立一个专家组,对爱好皮影戏的群众和学生进行培养,以此挽救处于濒危的贺兰皮影戏。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 $$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区20个市县区。但是,像张进绪的皮影戏一样,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处在濒危状态。而宁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回族服饰、民间器乐、山花儿3个项目。 $$但是,随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后将会得到加强。记者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现在宁夏各市县正在积极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得到保护。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若干条件是在一定的区域里,是一个群体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有地方特色;有出色的传统工艺技能;鉴证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面临濒危状态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