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皮影戏仅一人会演
【类型】报纸
【篇名】400年皮影戏仅一人会演
【简介】两个女青年高高举起皮影 晨报讯 新年才过,民间艺术家何泽华就陷入一场挣扎中,而此时,由他一个人出资创办的皖南皮影博物馆开馆喜庆还未散尽。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名声不显的博物馆其实是南方皮影戏的代表皖南皮影戏唯一的物质载体。 对这位才43岁的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来说,时间仿佛是最紧缺的东西:制作一个皮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00
【正文】
两个女青年高高举起皮影
晨报讯 新年才过,民间艺术家何泽华就陷入一场挣扎中,而此时,由他一个人出资创办的皖南皮影博物馆开馆喜庆还未散尽。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名声不显的博物馆其实是南方皮影戏的代表皖南皮影戏唯一的物质载体。
对这位才43岁的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来说,时间仿佛是最紧缺的东西:制作一个皮影需要不吃不喝连续20多个小时,时间最紧缺的地方体现在,在今后20年中,寻找到一位合适的传承人。
皮影传人自建博物馆
“那20多天最早我都是凌晨2点睡觉的,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昨日记者采访时,何泽华掩饰不住疲惫,他说的正是皖南皮影博物馆筹建的事。今年1月2号,皖南皮影博物馆在宣城水东镇揭牌。自此,一直鲜为人知的南方皮影戏代表——皖南皮影戏,有了完整的物质载体。
而对自己一个人出资建成的博物馆,何泽华自豪无比:“我这里皮影戏是400多年前的,是家族传下来的。”这个博物馆分三层,免费对外开放。一楼为清代时期和民国时期的皮影展示,并有特制的皮影演出间和观众席区,二楼是新时期皮影的展示,三楼是何泽华的创作室。
“我只展出了一部分,展厅不够,还有很多件藏在木箱里。我的藏品可不少,共有1万余件,安徽省博物馆、江苏民俗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馆、中国皮影博物馆都有我提供的皮影。”何泽华介绍。这些展出的皮影放在特制的展框中,整个博物馆则由竹子装饰,素雅又空灵。博物馆的门口,写着一副对联“传承民间艺术展皮影风采,挖掘历史文化扬皖南美名”。
九代传承人只剩一人
然而,对联背后却是一个尴尬的事实。目前,全国皮影流派有四个大的流派,以皖南皮影为代表的南方皮影只是其中之一。但皖南皮影早已日渐衰落,现在会做皮影的仅何泽华一个人。
何泽华说,他们祖上是从清嘉庆年间从湖北移民过来的。小时候他就演过皮影戏,多是《杨家将》、《岳飞传》等。像《杨家将》有30场,要15天才能演完,每天上、下午各一场。“像这样的戏,现在根本就演不了。”何泽华有点无奈地说道。
听皮影戏的人也不多了,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场皮影戏有二三个小时,能够把戏从头到尾听完的人也不多,何泽华言语中颇是无奈。农耕时代诞生的皮影戏,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出现,不断消失,没有演出市场,自然也就走向没落。
“知道的人太少了,在安徽也就宣城、黄山一部分地区的人知道。重视的人更少,皖南皮影戏现在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是我一个人弄的。”
皖南皮影后继乏人
最让何泽华担心的是,皖南皮影已经后继无人。“我儿子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人也坚持不了。”现在,何泽华最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他表示,将破除传统愿意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愿意传承这项传统手工艺。据了解,要想学好皮影制作,最快也要两三年,这中间是枯燥的基础功学习。
唱戏的人也找不到了,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也高,操竿、配乐,还要兼顾旁白、唱腔,没有几年苦练是难以掌握的,年轻人很难做到。再过一二十年,老艺人们都不在了,皮影演技也会后继无人。
“现在南方皮影中就皖南皮影最具代表性,如果就这样消失,实在太可惜了。这个博物馆是一个梦想,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办安徽皮影戏博物馆,而不是在水东镇的皖南皮影馆。”何泽华语气落寞。
见习记者 邵伟/文李耀华庄道龙/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