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青海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独具特色的青海皮影戏
【作者】 霍福
【简介】有句俗话说:“书三分,戏七分,全凭影子匠胡编弄。”这是青海 老百姓对皮影戏的谑称。所谓书,指的是故事梗概,就是说皮影戏的唱 词没有台本,演唱艺人只要有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剩下的戏的内容全 靠他随机应变的聪明才智,临场发挥了。关于这个问题,上了年岁的老 人都能津津乐道地说上一些趣闻轶事,赵宗福先生还专门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73
【正文】
有句俗话说:“书三分,戏七分,全凭影子匠胡编弄。”这是青海 老百姓对皮影戏的谑称。所谓书,指的是故事梗概,就是说皮影戏的唱 词没有台本,演唱艺人只要有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剩下的戏的内容全 靠他随机应变的聪明才智,临场发挥了。关于这个问题,上了年岁的老 人都能津津乐道地说上一些趣闻轶事,赵宗福先生还专门作过研究, 提出了河湟皮影戏的程式化问题。虽说是“胡编弄”,但因为有了这些 “程式”,倒也不是无边无际的“瞎胡编”,故事内容还是完整的。$$ 我国素有皮影戏故乡的美誉,皮影戏种不仅在国内大部分地区 广泛流传,还从明代起流传到了南亚、欧洲、埃及、波斯等地区和国家 中。青海皮影戏说它独具风格,一是其演出形式可称得上“短小精 悍”;二是其唱词为韵文化的“宫板乱弹”;三是具有独立的音乐和唱 腔,俗称“影子腔”,这些特点使皮影戏成为我省一个独立成熟的地方 剧种,并深受群众喜爱。$$ 人少戏多的剧种$$ 从组织形式上看,青海皮影戏以民间戏班形式为主,很少有官办 的色彩,演出大多在农闲时才能进行,往往与当地庙会、青苗会等农 村民间活动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十月到来年三月,是皮影演出的一 个高峰期。一套皮人,加上一套乐器,叫做一副影箱,一般只有五个 人组成,很少有六人或七人组织的,班子很精干,不多养人。虽然人 少,但打击乐、弦乐齐全,演出的戏极为丰富,还能演唱连台大本戏, 比得上一个大剧团,真是不简单。皮影的演员叫影子匠,俗称“把 式”,其他人称为帮手,其中与演员平行坐在影幕前的称“上手”,操作 小战鼓、干鼓、小锣、三弦等乐器;坐在演员身后的称“中手”,操作四 胡、唢呐、二码子等乐器;和中手平坐的叫“下手”,操作钩锣、钐子、曲 笛等乐器;其余一人则敲梆子、铰子、盏儿等乐器,还兼作演员的助 手。皮影戏台只有6平米左右,影幕也只有1.8米宽,1米高,搭建方 便,拆卸自由,可以自制,也可以由主办方提供,甚至拖拉机拖车或汽 车车箱也可以就地利用。照明可以用电灯或太阳光照,不通电的地 方也可以用油灯。就是这样的简单设备,却能够演出像《西游记》、 《杨家将》等群众广为喜欢的长篇故事剧。过去,有“头台影子二台 戏”的说法,一般庙会等活动上皮影戏是首选的剧种,原因是它人少 戏多,故事性强,据说有上百个剧目,而且代价低,费用少,对演出场 地要求不高,甚至在农家院落或炕头上也能演出,将旧式的木窗子支 起来,可以安装影幕。这种组织形式由于装备简单,行走方便,便于 上山下乡,在过去的年代里也使皮影艺术更加民间化。$$ 官板乱弹──文人化倾向的皮影戏唱词$$ 从唱词来看,青海皮影戏也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唱词大多是韵 文形式的,形成了许多剧情和人物都能通用的唱词,即所谓的官板 词,演唱这类词叫作“官板乱弹”,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子,诗篇。二 句为对,四句为诗,八句为篇,唱词也多为偶数句。这些对子和诗篇 是对古汉文的继承和应运,不过进行了韵律化、地方化和通俗化处 理。这些对子、诗篇既通俗又精练,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优美动 人,音乐节奏感很强,再与人物的出场下场结合使用,影人搬上影幕 时,便有跟随的对子与诗(也有只有诗的),用来表明其身份、职业、性 格等等。例如皇帝出场时,先是对子:“天上逍遥府,人间帝王家。”紧 接着是诗:“太阳出来照九洲,平顶冠上九龙头;蓝挺玉带镶北斗,龙 眉一皱百官忧。”观众光听唱词也会知道出场的人物是皇帝。除了诗 篇外,其他唱词也以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多,押韵形式上有采用 通韵的,也有中间换韵的。这些韵文的引用大大提高了皮影戏的艺 术魅力,增加了其文化品味,体现了文人化的倾向。在过去,皮影 演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少名演员都是文盲,他们是怎样学 会这些文人的东西的呢?在没有台本的前提下,这种文化的传承只 能采取口授心记的师承方式了。因为传授方式的落后,造成学习周 期很长,只有靠平时的积累和勤学苦练,直至练成“铁嘴”。有句 谚语说得好:“脚户哥的腿,影子匠的嘴。”表示真功夫需要有一 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即便如此,由于艺人们没有经过专业化正规化 的训练,加上农事活动占用时间较长,有的演员在演出时为补足时 间和剧情,也有“流水蛋(与主题无关的费话)”的,造成故事性不 强,这时观众往往比较扫兴。实际上,皮影的唱词有着类型化的特 点,即通用性,同样一个诗句,都可以用在不同朝代的同一类型人 物身上,这种艺术处理减少了演唱艺人背诵和记忆的难度。当然, 对于群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有其独立特定的唱词,这样做又避免了 由于类型化产生的人物没有性格的缺点。除此以外,皮影戏还有着 极大的包融性,青海皮影戏的唱词中除了大量的诗篇外,还融进了 地方道情,民间小唱、地方花儿、民间口语、谜语乃至其他剧种和 艺术门类的唱词,甚至是艺人自己的语言,这些唱词经过“铁嘴” 艺人们上百年的艺术实践和集体创造,探索,锤炼,变得凝炼,精 辟,上口,既相对稳定,也有艺人临场灵活应用的空间,是皮影戏 真正称为地方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 影子腔──一个成熟剧种的标志$$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唱词还不能完全代表其特色,更主要 的是独具特色的音乐唱腔。青海皮影戏有其独立的“影子腔”,是一种 板腔体,分为紧板、慢板和散板,在唱腔上又有“阳腔”和“阴腔”之分。 “阳腔”高亢、明快,富于表现欢乐激昂的情绪,抒发喜悦的情感,长于 叙述或描写景物;“阴腔”悲壮哀怨,凄凉婉转,善于表现悲哀低沉的 情绪。有时候这两个唱腔就能够演出一台戏。除了这些板腔唱腔外, 还有许多特定人物专用的杂腔杂调,这也是皮影戏在完全意义上成 为地方剧种的标识。虽然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形式上有些雷同之处, 但在唱腔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大多数地区的皮影戏的唱腔是移植当 地的其他地方剧音乐体系来表演的,在音乐唱腔上没有独立性,相比 而言,青海皮影戏称为地方剧种更为名副其实。$$ 可拆可合的小影人$$ 青海皮影戏的影人是用黄牛皮制造的,比纸质容易保存,透光 性强,影人平展,表演效果好。影人一般只有40厘米左右(过去只 有30厘米,后来个别也有70-80厘米的),头部连同帽子合在一 起,称为“稍子(脸谱)”,与身子是分离的,演出时可以组装起 来,每个人物身子都需要配四个甚至八个不同的“稍子”。身子往 往代表身份,稍子一般代表人物个性。一副影箱大约有一百多个基 本的人物身子,一定数量的禽兽、动物、布景、道具刀枪、器皿等 等不动形象,最少要有四百多个稍子,才能演出比较完整的大戏, 多的有八百多个,稍子越多,说明演出能力越强,剧目更丰富,群 众也以此作为评价比较“把式”们优劣的一个标准。由于这种组装 特点,皮影戏可以像川剧那样演出变脸技巧,因此更擅长于演神话 剧,增加了皮影戏的艺术魅力。青海皮影制作工艺伴随着这个剧种 的成熟而成熟,从材料选择、画样(叫落样)、雕刻、上色(叫敷 彩)、熨烫、联接固定(叫定联)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我省的影人 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曾受到国外艺术家的 高度赞扬,并有影人出口到了国外。$$ 无可奈何花落去?$$ 尽管皮影戏以农家小戏班形式为主,但在上百年的艺术实践中 我省涌现出了不少名艺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演出地区 集中在东部农业区。一个戏班一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少有 人去侵犯别的影子匠的利益和声誉,这种默契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规 范。从1984年起,黄南州同仁县成立了藏影戏演出队,在我省不少藏 语区进行演出,深受牧区群众喜爱,1992年还在全国木偶皮影戏汇 演中获得了演出奖。近现代的名艺人有乐都的傅学刘(俗称为碾伯 娃),湟中县阳山堂的王把式,以及后来的刘文泰、董守忠、杨生辉、祁 永召、赵学昌、张建国、包世英以及藏影戏演员罗藏尖措、建藏等人, 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刘文泰还担任过“青海灯影改进会”会长, 后来还担任了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的馆长。伴随着皮影戏的成熟,也 出现了一些影人绘画和制作方面的名艺人,例如近现代湟中县的甘 世霖和张生华二人雕刻的影人就很有名气,他们也能演唱皮影戏。 影人绘画方面有马西光,较有名气,其中甘世霖老先生还被收进《湟 中县志》的名艺人条目中。$$ 青海皮影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 作用。奥地利民间艺术团曾先后两次来青海观看过皮影戏演出,并 邀请青海皮影参加他们举办的“中国皮影艺术展览”,但随着现代 文明的发展,群众文化消费的多元化,生活的快节奏化,使这一古 老的地方剧种受到现代艺术形式的巨大冲击,加上它自身存在的半 农半艺的落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后继乏人,生存举步维艰, 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