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皮影戏的复兴之路
【类型】报纸
【篇名】睢县皮影戏的复兴之路
【作者】 司鹤欣
【简介】 睢县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在认真演出。 本报记者 傅 青摄 生动的皮影戏给孩子们带去了很多欢乐。 本报记者 傅 青摄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戏艺术的真实写照。 皮影戏,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灯光将其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01
【正文】
睢县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在认真演出。 本报记者 傅 青摄
生动的皮影戏给孩子们带去了很多欢乐。 本报记者 傅 青摄
“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戏艺术的真实写照。
皮影戏,是用皮革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灯光将其影子投射到布慕上,在艺人的操纵下,做出各种动作,配以说唱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在睢县,至今仍活跃着一支皮影戏演出队伍,他们的皮影戏艺术在对传统的沿革与创新中保持着勃勃生机。
睢县皮影自成一派
皮影戏道具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在睢县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许多制作精美的皮影戏人物道具。这些人物道具一般有20至30厘米高,有的正面,有的侧面,因角色表演时的需要而定。人物的面目表情,乃至发丝、衣饰花纹等等,无不刻画的细致入微,分毫毕现。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瓦肆”众多,市民说唱文学开始盛行,皮影戏作为“隔纸说书”、“影子乱谈”开始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发展出众多流派。然而,随着文艺形式的增多,到民国时期皮影戏已经逐渐衰落。睢县的皮影戏却在这时异军突起,盛极一时,自成一派。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大闹灾荒,赤地千里。据睢县县城东南12公里秦庙村的张立明,年仅15岁便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至安徽蚌埠。他在蚌埠拜了一位皮影戏艺人为师,学习了一些常演剧目。回到家乡后,张立明与兄长张立兴组成班子,经过一年的刻苦排练,最终一举成名。
在当时,皮影戏有两人即可演出,一人操作皮影人偶兼演唱,另一人用鼓、镲、梆伴奏。张立明在蚌埠学的是安徽小调,为适应本地观众的需要,他又学习了坠子,并吸收了豫剧、道情、曲剧等剧种的唱腔,使自己的皮影戏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据张立明的徒弟,如今年近八旬的睢县皮影戏传承人秦彦然回忆,情节离奇、扣人心弦的《西游记》和《东游记》是当时的经典曲目,常演不衰。
皮影戏演出多在晚上。天刚一黑,皮影戏艺人就开始动手搭架子、铺台子。一块小小的白色幕布是最重要的道具,要拉紧绷平。为了增强皮影人偶在布幕上的投影效果,还要用深色的布围子把顶上、两边围起来。准备妥当,锣鼓一响,村民们三三两两闻声赶来,一个精彩的夜晚便拉开了序幕。
“特别是那些小孩儿,都早早地搬了板凳在前排占位子。演到‘影人’枪来剑往的武打场面,整个场子就跟炸开了锅一样,鼓掌声、吆喝声不断。”秦彦然说。
刻不容缓的“抢救”
睢县秦庙皮影戏曾经兴盛一时,但到如今只余五世传人秦彦然一人。他体弱多病,手指操作不灵巧,咬字吐音不清晰,而且早已多年不演不练,台词基本上忘光了。几年前,这一古老艺术眼看就要走到消失的境地。
为了紧急“抢救”这一宝贵遗产。2006年,睢县文化馆在单位内部抽调了8名年轻人,组成了皮影艺术小组,并不定期把秦彦然请到县里住一段时间,指导大家学习皮影戏道具制作和皮影戏演出技巧。
“当时虽然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但是既然领导给下了任务,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学了下来。第一次登台可紧张了,但是听到观众一阵阵的掌声,心里感觉可有成就感了。”皮影艺术小组成员李美玲告诉记者。
另一成员徐春光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则主攻皮影戏道具制作。“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个基本步骤,制作一件皮影工艺品通常需雕刻上千余刀精制而成。”徐春光告诉记者,“由于秦老师没法手把手地教,只是口述一些要领,很多东西还要靠自己琢磨钻研。”
经过三年断断续续的学习、摸索、排练,2008年,睢县文化局建起了皮影剧场,购置了道具、灯光、音响,成立了皮影剧团,并应邀先后到商丘、郑州、濮阳等地进行了演出。所到之处,掌声一片。
创新带来生命力
如今,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在睢县皮影剧团的年轻人手中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皮影人偶肢体活动比较僵硬,经过巧思创新,睢县皮影剧团人偶的手、眼都能活动,栩栩如生。在传统剧目《龟鹤斗》中,仙鹤看到缩在龟壳中的乌龟,眼珠要一转。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制作皮影道具时,制作人员在仙鹤的“眼珠”上用皮筋和铁丝做了个小机关,操作时用手指一勾一放,就能表现出这眼珠转动的生动一幕。
此外,睢县传统皮影戏多为人声伴奏,唱得多是豫剧等传统戏曲,难以迎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儿童的欣赏口味。在唱腔已经多数失传的情况下,睢县皮影剧团创新伴奏形式,采用了纯音乐伴奏,辅以现代声、光、电技术,使场景更加逼真。
在创新的基础上,睢县皮影剧团也注重保留一些传统剧目,如豫剧《猪八戒背媳妇》等。他们根据不同的观众及时调整剧目安排,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除了出场人物、动物外,背景所需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都需要手工制作。一些较长的剧目,各种道具加起来有数百件。
如今,睢县皮影剧团的上千件道具都码放在一个一米多长的演出箱内,演出时,只要带上它,便能到演出地点扎场表演。
三年间,睢县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带着这个大箱子走遍了睢县大大小小的小学,在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撒播下这一传统艺术的馨香。
2009年,剧团还接到了文化部的邀请,让他们到欧洲十几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当时睢县正在筹备铁人三项赛,我们馆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忙,只能放弃了这次机会。”如今想起来,演员们都还有点惋惜。
除了道具、表演方式的创新,睢县皮影剧团还编排了很多剧目,如《女娲补天》、《幽灵组合》、《三英战吕布》等,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现在,他们正在创作构思一部长剧《商源》,希望借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示商丘悠久的历史文化。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