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安一个人的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范正安一个人的皮影戏
【简介】范正安 一个人的皮影戏 稿件来源:王照重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文/摄 在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单打独斗摆弄皮影,各种人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让在场的观众赞不绝口,这就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泰山皮影,也称单人皮影。由于表演时需要五官、四肢和头脑都不能闲着,所以又称“十不闲”皮影。7月18日,记者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86
【正文】
范正安 一个人的皮影戏 稿件来源:王照重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文/摄 在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单打独斗摆弄皮影,各种人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让在场的观众赞不绝口,这就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泰山皮影,也称单人皮影。由于表演时需要五官、四肢和头脑都不能闲着,所以又称“十不闲”皮影。7月18日,记者奔赴山东省泰安市,采访了“十不闲”皮影的唯一传人范正安。 “影挑子”影响了他一生 在范正安的家里,到处都是与皮影相关的东西。在他简陋的工作室内,堆放着两个大包,这就是演出的所有工具了。老范对记者说:“每个包内都装着几十口子人啊!”原来老范把每个皮影人都当成有感情、有思想的老朋友,虽然每次演出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表演,但他并不感到孤单。 据了解,“十不闲”皮影始于唐宋时期,最初是皇帝封山祭祀的一种仪式。在泰山封山祭祀后,一位皇帝就将这支皮影留在了泰安,随后就逐渐在泰安一带流传开来,到范正安这里已经是有史可查的第六代了。 50多年前的“影挑子”影响了范正安的一生。他10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位担着挑子、走街串巷表演皮影的艺人,他叫刘玉峰。他一人、一鼓、一个架子,外加几个皮影人,就能把历史英雄、传奇故事、泰山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年少的范正安被皮影戏中人物造型、故事情节和悦耳的唱腔所深深吸引,从此他迷上了“影挑子”。刘玉峰到哪去演出,范正安就是逃学、逃票,也要去观看,并开始偷偷学起了皮影戏。当时刘玉峰并不知道他在偷学,直至1958年,范正安才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皮影生涯,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师傅刘玉峰一生共收了8个徒弟,范正安是他的第一个徒弟。不过其他师弟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坚持下来,至今仍在玩皮影的也就只剩他自己了。 重操旧业“十不闲”皮影有创新 1965年,范正安应征入伍。文革期间,“十不闲”皮影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量的演出器具和剧本被销毁。师傅刘玉峰过世后,师母把偷偷珍藏下来的几个剧本和部分皮影器具留给了他。复员后当了工人的范正安仍对皮影念念不忘,直到1994年,退休了的范正安才算真正专注于表演皮影,直到今天。 为了让“十不闲”皮影更适合观众口味,他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碧霞元君出山》《泰山石敢当》、《东岳大帝的故事》《西游记》等剧目,在不改变主题的情况下,根据演出对象的不同做一些小的改变,比如面对年轻人和面对老年观众时就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和用词,在继承的同时做了大胆创新。在范正安50岁那年,他又对传统的“十不闲”皮影表演方式进行了改进,将手击鼓乐改为用脚伴奏。范正安说:“这样一来,操弄皮影、唱词念曲、伴奏可以同步进行,表演情绪、现场气氛再也不会因伴奏而中断。” 范正安告诉记者,其他地方的皮影表演通常是一个团队,至少要两个人,一般都七八个人,而泰山皮影演出只需一个人完成,即“一个人一台戏”,独特的表演技巧使泰山皮影有很深的群众基础。2001年前后,有关专家曾经三次到泰安寻找“十不闲”皮影而未果。直至2005年,范正安成立了泰山皮影网站,“十不闲”皮影艺术才真正被发掘,泰山皮影才真正登上大雅之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皮影传承是挺难的事 谈到“十不闲”皮影的传承问题,范正安告诉记者:“这是谈的最多,也是最难确定的事情”,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十不闲”皮影技艺难掌握,二是皮影艺人不挣钱。 据范正安介绍,“十不闲”皮影和其他的皮影艺术不一样,它的制作、演唱、击打乐器、操作皮影等各种动作都需要一个人来完成,这无疑给学习皮影者增加了难度。不认认真真学几年工夫,根本掌握不了这些“绝活”。 现代观众被多种文化娱乐形式所分流,虽然“十不闲”皮影有些忠实的观众,但表演皮影不挣钱,这是摆在传统艺人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有些人虽然对此有兴趣,但是为了生计他们还是选择了其他门路。65岁的范正安老人表示,任何一项艺术的传承都是双向的,不要仅仅保护“传”,更要保护好“承”。两者都加以保护,才能让传统艺术更好地流传。 范正安表示,“现在我演皮影的劲头越来越足了。由于过去皮影演出都没戏本,全都是口口相传,我要是再不整理下来,一些老戏恐怕就要失传了。”这些年,范正安已经着手整理了100余集的古今皮影戏本。据了解,“十不闲”皮影也已被列入泰安市教学大纲,正式走进部分小学课堂,眼下泰安市有3000多名小学生在学习皮影戏。 记者了解到,范正安不仅表演皮影是个行家,他还是个多面手,山东快书、山东落子、琴书和渔鼓样样精通。说到兴起时,范正安和老伴刘永惠为记者现场表演了一段传统琴书《偷年糕》。刘永惠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跟着外公学琴书,有时和老伴一起外出演皮影,为了增加演出内容,二老就会合作来一段琴书,受到不少观众喜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