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将皮影戏视为生命
【类型】报纸
【篇名】一直将皮影戏视为生命
【作者】 吕云
【简介】 父亲蔡娘仔亲自向蔡锦镇传艺。 陆丰皮影戏《哭塔》 文/图 记者 吕云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这是古人描述皮影戏这一神奇艺术的诗句。皮影戏起源于中国,被誉为最早的卡通、电影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剧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13
【正文】
文/图 记者 吕云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这是古人描述皮影戏这一神奇艺术的诗句。皮影戏起源于中国,被誉为最早的卡通、电影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剧艺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皮影戏再次闪出它独特的光芒。
49岁的蔡锦镇是陆丰皮影艺术的传承人,7岁跟随父亲学艺,16岁就成为皮影剧团骨干的他见证了陆丰皮影戏这近30年来发展的起起落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蔡锦镇表示,他一直将皮影戏视为生命,而把家族传承了四代的皮影艺术好好传承下去,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陆丰皮影戏传承人蔡锦镇:
策划:赵洁
非遗传承人
皮影戏 蔡锦镇
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陕西,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唐宋,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有专家把中国皮影戏分成三个流派:滦州影、陕西影和潮州影。陆丰皮影戏是目前潮州影(南路影系)唯一仅存的一支,迄今已有800年历史。目前陆丰皮影戏有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分别是49岁的蔡锦镇(皮影表演操作)和86岁的彭忠(制皮工艺)。
祖上三代
都是皮影艺人
蔡锦镇告诉记者,从宋末开始,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就已经在陆丰大地上流传,迄今已经七八百年。他的曾祖父蔡娘盼就是一位专业皮影艺人。不过,目前陆丰皮影戏的风貌却基本是由一位叫陈天尹的福建人传承下来的。他是蔡锦镇的祖父蔡强的师傅。清朝末年,福建皮影艺人陈天尹为躲避灾祸,步行两个多月来到广东境内的陆丰,重起炉灶,成为当地皮影行业的带头人,被乡民们称为戏爹。少年蔡强痴迷皮影艺术,且聪明好学,被陈天尹看中,收为徒弟,进行操纵、演唱、奏乐全方位的训练。几年后,陈天尹思乡心切,就把戏班托付给蔡强,返回家乡。从此,蔡强带着戏班,开始走南闯北演出,乡民们都知道陆丰有个“皮猴强”。
蔡强把自己能唱会演的一身武艺传给了儿子,他便是蔡锦镇的父亲兼师傅蔡娘仔。出生于1924年的蔡娘仔本名叫蔡奇雄,因善于逼真地模仿年轻女性唱腔,而被戏迷们亲切地叫做“娘仔”。他12岁随父学艺,到82岁去世,从艺70年,以厚实饱满、高亢清亮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角色表演成为陆丰皮影戏的代表艺人。蔡锦镇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他父亲的戏班可以演出70多部传统戏,连续演一两个月,剧目都不会重复。1957年,蔡娘仔和几位老艺人组织成立了陆丰皮影专业剧团,把陆丰皮影戏带入新时代。
7岁时随父学艺
蔡锦镇家里,至今仍保存着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几箱影身、道具、乐器和古老剧本,许多皮影影身的历史超过50年,仍然保存得很好。出生于1964年的蔡锦镇从小就对皮影艺术着迷,7岁时,他一边读书,一边随父学艺。1980年,蔡锦镇中学毕业后加入陆丰皮影剧团,开始了专业皮影演员生涯。上世纪80年代,是蔡锦镇记忆中陆丰皮影戏最辉煌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意气风发的一段时期。陆丰皮影戏无论在剧目生产、观众热烈程度还是影响力方面,都盛况空前。蔡锦镇参与表演的多个剧目获文化部奖项,1984年他还带着《鸡斗》、《飞天》随团到北京参加建国35周年献礼表演。1987年,蔡锦镇跟随剧团走出国门,到日本神户、大阪等地演出一个多星期,所到之处,反响热烈。
然而,这种状况持续了不到10年,陆丰皮影从辉煌走向低迷。艺人们纷纷外出寻找生计。虽然蔡锦镇对祖传的皮影艺术难舍难分,但是每月60多元的工资实在难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深圳打工。直到2005年,传出陆丰皮影戏准备申遗的消息后,蔡锦镇才又回到陆丰,主持皮影剧团的再次召集。
但是,直到2009年,陆丰皮影戏演员生存艰难的状况仍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剧团要发展,必须得靠商业演出。然而,尽管蔡锦镇作为副团长,每天疲于联系业务,却难以收到成效,整个剧团的信心颇受打击。当时,剧团有二三十个编制,但每天固定上班的只有几个人,好多人在外打工,只在演出的时候才出现。蔡锦镇当时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养活一家五口人捉襟见肘,也只好靠开出租车补贴家用。
时过境迁,近两年,乘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陆丰皮影剧团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蔡锦镇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为了保护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的陆丰皮影戏,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陆丰皮影剧团给予全额拨款,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较以前大幅提高,令他们可以安心本职工作。与此同时,蔡锦镇发现,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传统艺术更加关注,皮影戏的商业演出开始多起来,整个剧团上下都非常振奋。
陆丰皮影
更注重操作技巧
与北方皮影高亢粗犷的风格相比,陆丰皮影更含蓄内敛。蔡锦镇告诉记者,除了唱腔方面的差别外,北方皮影戏艺人多是一人操纵多个皮影,而陆丰皮影戏影身比较大,通常需要几个人操纵,像《猪八戒背媳妇》一场戏,至少需要8个人操纵。北方皮影以唱为主,而陆丰皮影戏则更注重操纵技巧,尤其是操作者彼此之间的协调。
蔡锦镇说,其实,要演好皮影戏,绝不只是学好操纵技巧那么简单,还需要表演者体会一定的意境。因为皮影人物没有表情,所以,必须通过动作传达情感。他说,过去不管是演大公鸡还是狐狸,他都会认真观察、体会这些角色的性格、爱好、习惯,力求在演出时传达出这些角色的神韵。
过去的皮影戏班都有自己的乐队,自己吹打伴奏自己演唱,而现在为了节省成本,全国的皮影戏剧团普遍使用录音。陆丰皮影戏剧团也不例外。蔡锦镇年轻时学到的唱腔已经基本用不上。不过,他告诉记者,不用担心这些唱腔失传。他父亲蔡娘仔在世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已经把蔡娘仔演唱的很多剧目录制保留下来。
皮影结合动漫是发展前景
蔡锦镇告诉记者,目前陆丰皮影剧团能够上演的剧目有30多部,基本以青少年喜欢看的动物戏、课本戏为主,其中,《鸡斗》、《乌鸦与狐狸》、《猪八戒背媳妇》等特别受欢迎。“要符合社会发展,皮影也要改革,与时俱进。推出一些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剧目,这样才会有市场,也才有生命力。”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飞天》也是陆丰皮影剧团的代表剧目。2010年世博会期间,蔡锦镇曾带《飞天》赴上海演出。很多观众都着迷于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演出一个星期,场场爆满。另外,经典剧目《哭塔》也是久演不衰。
2008年,为了让皮影戏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陆丰皮影剧团招收了6名大学毕业生,令操作队伍扩充了一倍。蔡锦镇夸这些学生“每一个都很认真,很聪明”,“我会把我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蔡锦镇说,这些孩子进步很大,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蔡锦镇告诉记者,他有意在儿子大专毕业后把家族的这一手艺传承给他。虽然他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但他决定遵循古训,“传儿不传女”。
谈起目前剧团的产业化发展,蔡锦镇兴致勃勃。他告诉记者,这次去香港演出,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他和创作团队正在考虑编排几个诸如《三只小猪》此类适合国际市场的节目,借机推向国际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宣传的双赢。此外,多家动漫公司开始找上门来合作。蔡锦镇透露,目前剧团已经与其中一家动漫公司展开一部动物及环保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合作。蔡锦镇对未来充满信心:“皮影结合动漫,前景很好,我觉得认真做的话,不会比喜羊羊系列差”。此外,他们目前也在考虑推出皮影连环画。
蔡锦镇说:“也许是因为家族传承的缘故,我对皮影特别有感情。对我而言,它像生命一样宝贵。好好保存、传承,让这种古老的艺术永不消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采访结束时,蔡锦镇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