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烟台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烟台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烟台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简介】 文/周霞图/李说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烟台的皮影戏始于何时?据老人说,1924年左右,春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83

【正文】

文/周霞图/李说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烟台的皮影戏始于何时?据老人说,1924年左右,春夏时节会有一些外地艺人来烟台演出皮影戏。这些艺人都是流动的,场地大都在小舞台北场或南场,用席子围个小围子,再临时搭个小台,拉起一方白布做幕布,幕后挂起煤油灯,就可以演出了。演出时后台一般有两个人,一个人打鼓和钹,一个人手里耍着皮影,嘴里唱着戏,围子外还有卖票和收票的人。演出的内容有《西游记》和一些反映生活情趣的小故事。这些流动艺人在烟台演出一段时间后就到别处演出了。1940年前后,烟台有了本地的皮影戏。首演的是张家三兄弟,他们兄弟三人都演皮影戏,张老大和张老二一起搭伙,老大耍皮影,老二是盲人,拉二胡伴奏。老三自己单独干,生意还都不错。约在1941年秋,张老三当时在新世界北楼演皮影戏,被土匪孙振先派人绑架带走,音信全无,后来没有了下落,张老大和张老二也就歇业了。

1942年,老新世界(今市民俗博物馆东侧)的东北角有间“紫来欢”赁书铺,只赁书不卖书,赁书者先交押金,到期还书,收租赁费。老板叫于钦清,蓬莱人,因排行老三,人称“于老三”。日伪时期对书刊检查很严,所赁之书须先经日伪机关检查后方可外赁。于钦清取名“紫来欢”有两层意思:一是紫气东来,阖家欢乐;二是所赁之书,不需去要,他们自己来还,“紫来欢”即“自来还”的谐音。于娶妻李月秋,婚后无子女,二人相依为命,以小书铺为生,但生意不好,后来兼代写书信、测字等以维持生活,直到1945年。

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后,于钦清在新世界商场北门对面偏西租了4间平房,自制皮影,自演自唱,其妻把门卖票,正式上演皮影戏。表演的内容有《济公传》《杨家将》等。

皮影之做法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将人物画在硬羊皮或驴皮上,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刀刻出单线条来,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5种纯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其次,将皮影人的躯体、上肢、下肢、手等用线钉上,因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均可自由活动,头单插在颈上,以后在领部及手腕等处缝上鸡毛羽管,插上细长竹竿即可耍皮影了。一个皮影人,要用5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耍得观众眼花缭乱。

艺人不仅手上功夫要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伴奏乐器为一个扁鼓,一个吊起来的单片钹,有时可加一把二胡或其他乐器,唱时用鼓捶击鼓边。二胡伴奏者有时也拉些小调之类曲目。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也称“一担挑”艺术。烟台皮影戏所演剧目大多为《西游记》全本、《大破天门阵》全本、《封神演义》全本,这几本轮流上演。大概因为刻制一套皮影相当困难之故,多年来不大更换。1952年,皮影戏场地迁至博物馆北面的一间小屋内。1956年,于钦清经市政府文化科批准收一徒弟,名李学德,时年十五六岁,为于打鼓、伴奏。1959年,因上座率不好,难以维持而停业。

近年来,正月的毓璜顶庙会上,烟台皮影戏重新焕发青春,皮影艺术家刘正中老先生表演的皮影戏给赶庙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老辈人又重温了童年记忆。刘正中先生出生于1943年,家住所城里,上小学五年级时,大概是1958年左右,常到老博物馆北门那3间房里看于老三表演的皮影戏,晚上天天演,礼拜天白天晚上全演,大人收费1毛,小孩5分。当时看皮影戏的人很多,大人小孩都有,常常是座无虚席。看的次数多了,刘正中对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他不仅仅满足于看皮影表演,而且是学着去做皮影人物。“我有美术基础,看完后自己制作道具,自己尝试着表演,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刘正中说,“是毓璜顶庙会让我时隔近50年后再次捡起老技艺。”这些年,刘正中自编自制自演的《话说崆峒岛》《西游记》《逗你玩》《三打白骨精》《双龙戏珠》《东郭先生和灰太狼》《济公传》等剧目在庙会上深受市民欢迎,成为毓璜顶庙会上的一大亮点。

皮影艺术属于综合性艺术,它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为一体,目前皮影戏的传承发展面临三大难题:首先皮影艺术出现传承危机;其次是剧目陈旧、精华难传;第三是面临创新。由于学习皮影戏周期长,难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艺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学戏,导致皮影戏艺术难以传承。皮影剧目大多仍是老剧目,剧目创作停滞,剧目陈旧情况比较突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是孩子们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如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孩子们目不暇接了,皮影戏的市场前景堪忧。

然而,刘正中老人依然坚守着他的皮影情结,这位七旬老人的坚守,不仅仅是因为皮影戏承载了他童年太多的回忆和欢乐,还因为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正中说,现在能表演皮影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他也不是科班出身,是半路出家,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皮影表演这个行业,学习皮影戏,传承皮影戏,为烟台保留这份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

图片说明:刘正忠老人坚守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