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河间皮影戏近期央视播出

河间皮影戏近期央视播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河间皮影戏近期央视播出

【简介】 本报讯(记者祁凌霄)河间皮影戏是冀中皮影戏代表、国家级非遗、世界级非遗,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灭绝。《绣花灯》是唯一能表演的传统剧目,但状况堪忧。河间市用一年多的时间,开始了《绣花灯》的抢救保护工作,完成《绣花灯》全剧24场、长达8个小时的录音和录像资料,并整理成文字,使这一古老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949

【正文】

本报讯(记者祁凌霄)河间皮影戏是冀中皮影戏代表、国家级非遗、世界级非遗,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灭绝。《绣花灯》是唯一能表演的传统剧目,但状况堪忧。河间市用一年多的时间,开始了《绣花灯》的抢救保护工作,完成《绣花灯》全剧24场、长达8个小时的录音和录像资料,并整理成文字,使这一古老民间戏曲获得重生。近期,央视摄制组来到河间,就皮影戏的道具制作、现状进行了专题摄制,并将在央视播出。

据河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秋河介绍,河间皮影戏原有《四大名山》《白蛇传》《绣花灯》《丝鸾带》《荆木疙瘩造反》等丰富的口传剧目。但随着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演出阵地逐渐减少,老艺人们陆续去世,大量口传心授的珍贵剧目随之消失。以至于艺人们唯一能够表演的传统剧目只有《绣花灯》,并且只会演唱《绣花灯》部分唱段,有些情节衔接不上,剧本也残缺不全。由于已经近60年没有正式演出过,艺人们对白生疏,乐队文武场凑不齐,有些角色已没人能胜任。另外,这些艺人年事已高,再加上皮影人子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挖掘整理、抢救保护河间皮影戏,成为河间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将《绣花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河间市组织专人,在多次走访老艺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成了以原先艺人和传人为主的12个人的河间皮影戏排练队伍,开始了对《绣花灯》这一传统剧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河间皮影戏已有近600年历史,是冀中皮影戏的代表,在皮影人子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体现出我国西部皮影的一些特征,与北京西城皮影同宗同脉,与冀东、冀南皮影戏有很大差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河间皮影人子由驴皮制作,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由央视摄制组拍摄的河间皮影戏专题片将在央视播出。专题片介绍了河间皮影道具的制作过程,收录了皮影戏《绣花灯》选段及艺人访谈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