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皮影戏 民间奇葩绽新枝
【类型】报纸
【篇名】灵璧皮影戏 民间奇葩绽新枝
【简介】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三尺白布搭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出悲欢离合调,演出历代奸与忠。 ”眩目的光影、洁白的幕布,紧锣密鼓、动人心弦的武打场面,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的影人,成为多少代人珍藏心底的美好记忆。灵璧皮影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06
【正文】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三尺白布搭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出悲欢离合调,演出历代奸与忠。 ”眩目的光影、洁白的幕布,紧锣密鼓、动人心弦的武打场面,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的影人,成为多少代人珍藏心底的美好记忆。灵璧皮影戏,这一“最古老电影”、琴声灯影里的民间艺术,在历尽沧桑之后,是否还能再续往日的辉煌。
含英咀华一枝独秀
艺人手持操作杆,同时控制多个皮影道具,10个指头舞动千军万马,生动形象,变幻莫测。灵璧皮影戏的高超演技让每一位欣赏者叹为观止。“全国那么多地方有皮影戏,灵璧皮影戏是其中最为鲜活、靓丽的奇葩之一,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 ”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家孙淮滨这样评价。
灵璧县是垓下古战场,灵璧石、钟馗画、虞姬墓被称为奇、丑、美“灵璧三绝”。皮影戏则是独具灵璧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传说有200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一位来姓的灵璧老艺人到河北学艺三年,艺成归乡在灵璧县渔沟镇来霸村(现并为刘塘村),将皮影戏传承并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来门影戏”,授徒遍及苏、鲁、豫、皖,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来兴全,他广收门徒,使灵璧县皮影戏事业在当时有了长足的发展。
灵璧皮影戏又称 “影子戏”、“灯影戏”,通常由影人、影台和影卷三部分组成。影人用牛皮、羊皮、驴皮雕镂,刻工细致,色彩透明,玲珑剔透,并借鉴当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写实与写意并举,虚实结实,繁简有致,纹饰得体。影台是可以拆开的方形小板房,长宽各五六尺,上用苫布遮盖,有天窗通风,其左、右、后三面是板墙,演出时前面悬布屏,俗称影窗子,棚上备光源;影卷即脚本,演出时放在案前,供演、配唱者观览。
发源于西汉时期的皮影戏,有众多分支流派,如河北的“滦州布影”、黄河两岸的“驴皮影”、湖南湖北的“皮影子戏”、福建的“皮猴戏”、广东的“纸影”、浙江的“皮囡囡”等,而灵璧皮影戏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支。“灵璧皮影戏的演出以人少著称,一个班子基本上是两人搭档,演出时由一个操纵皮影兼说唱,另一个伴奏兼伴唱。有的艺人一人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游刃有余。而外地皮影戏多由数人合作。灵璧皮影之所以胜人一筹,机关全在操纵杆上,这类影具要在‘命杆’(也叫主扦子)上装置‘线孔’,以‘活线’和‘簧线’牵动表演,动作越复杂,装置的线也越多。另外,灵璧皮影戏唱腔深厚优美,音韵缭绕,吸收本地大鼓、琴书、民间小调,并融合花车、旱船、花鼓灯及地方戏的曲调,先吐字后拖腔送韵,或激昂或缠绵,声情并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灵璧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耿瑞英说。
琴声灯影风靡一时
“电视机普及前,灵璧皮影戏曾红火一时,老百姓一个月看一两场还不过瘾,为多看一场,许多人不惜跑几里甚至十几里到邻乡去看,简直是欲罢不能。 ”灵璧县委宣传部的鲁兵回忆道,“那时人们经常带块砖垫着坐,散场后,留下的砖都够盖小房子了。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灵璧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全县有上百个班社,剧目达300多个,从业人员近千人。老艺人用扁担挑几箱道具走村串镇,或用独轮车、平板车装道具走南闯北。晒场上、庄稼地边,只要锣鼓一响,村民们就忙不迭去抢地盘,许多人爬上树、骑在墙头观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影人翻腾跳跃,活灵活现,令台下如痴如醉,不时有小朋友到后台“偷窥”。
“当时无论逢年过节,祈福拜神,婚娶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灵璧皮影艺人和班社还到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去演出,由于皮影戏是连续剧,当地人硬是不让走,许多艺人和班社往往被盛情挽留好几个月。 ”灵璧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耿瑞英说。
琴声灯影也成就了一批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活跃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两个皮影戏班是尹德彩戏班和王学厚戏班,他们都师承来兴全。尹德彩是灵璧县尹集镇尹楼村人,他一生共收了严成江、刘其芳等门徒六人,关门弟子尹成科,自1997年上演皮影戏从未间断,先后在杭州宋城、江苏无锡水浒城、浙江横店影视城、云南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演出,所到之处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现年80多岁的唐兆福也是灵璧皮影戏的代表人物。他雕刻的3000多幅影人形态万千,皮影戏表演灵巧逼真,《西游记》、《东游记》和《小猫钓鱼》等表演大胆夸张,其唱腔渗入淮北花鼓戏和特有的地方曲调,情真意切。 60多年间,他走遍了周边几十个县,累计演出一万多场次,成为淮北地区偶像派艺人。文革期间,他竭力保护自己的皮影,使之免遭破坏。
由于一批老艺人的积极推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影艺术不断提高,在唱腔音乐上也积极改进,开始使用更多的乐器伴奏。1962年,灵璧县文化馆将全县水平较高的刘其芳、尹德彩、刘万振、徐邦轩等皮影戏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灵璧县皮影实验剧团”,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帮助该团设计人物造型及服饰图案,音乐工作者辅导他们改革唱腔并配乐伴奏。这次改革改变了灵璧皮影男声女声都由男声一人完成的传统唱腔,选派女声配音演员。“灵璧县皮影戏实验剧团”边演边提高,曾到淮南、合肥等地连续演出两年。
2007年,灵璧皮影戏成为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剧种期待新生
“文革”期间,皮影戏被作为“四旧”受到冲击,许多珍贵的皮影资料付之一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灵璧的皮影戏才陆续恢复演出,但只有少数艺人坚持演出,且道具制作也失
去 往 日
的绚丽。
随 着 电
影、电视
和 多 元娱乐文化的发展,灵璧皮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灵璧乡间已有10年没见到皮影戏演出了,即便演出也没什么市场。 ”灵璧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耿瑞英说。
目前,灵璧县的皮影戏班社已全部解体,能够表演皮影戏的艺人不超过10人,且大多在家养老,例如唐兆福现已80多岁高龄,他家里的皮影道具多年束之高阁。更多的皮影戏艺人不是把道具扔给孩子当玩具,就是卖给收藏者当“古董”。老皮影艺人们生活困顿,也让人颇感辛酸。 “在皮影戏火热的年代,政府为照顾老艺人,为他们办‘农转非’,时过境迁,如今他们是即无土地,又无收入,也无法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生活困难,唐兆福等老艺人全靠子女打工养活。”灵璧县政府部门一位人士说。
“皮影戏不景气,加之技艺难掌握,现在求人学也没人愿学。 ”老艺人尹成科教女儿学艺,但女儿学了几个月就没兴趣了,老艺人唐兆福的儿子还没学到皮毛也外出打工了。唐老想趁有生之年把技艺传下去,但无奈没有一人登门拜师。此外,老一辈艺人因受文化水平限制,皮影戏无文字资料保存,全靠口传手教,许多皮影表演艺术人亡艺绝。“再过10年,我们这些老人离世了,不知灵璧皮影戏还能不能存在。 ”唐兆福常向人这样慨叹。
灵璧皮影戏缺乏创新,也是生存艰难的一个因素。“演《西游记》,感觉就是猴子捣洞,捣了一个妖怪洞再捣一个,没有太多新花样,在过去文化生活匮乏年代能有市场,如今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口味。”民间艺术家孙淮滨说,百余年来,灵璧皮影戏演出大多是无剧本,无固定台词,器乐伴奏仅一人一铙一鼓一梆,音乐单调。
“如果再不抢救,这门民间传统艺术就有灭绝危险。 ”从1998年起,灵璧县文化馆就到各个乡镇村进行调查摸底,调查全县皮影戏演出队的数量,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抢救和扶持。近年来,灵璧县政府对皮影戏艺术资源进行普查,掌握剧目、传承人情况,在此基础上建档立案,修复已毁坏的影人,收集整理演唱脚本,制作皮影戏光盘。经过努力,现在灵璧县的尹集和冯庙两支皮影戏演出队已初具规模。近年来,灵璧县政府帮助解决老艺人生活费、创作费,对有突出贡献的艺人给予10万元补贴资金。该县还积极为老艺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近,唐兆福、尹成科两位艺人成功地列入传承人名目,并获得一定经费。
“下一步,我县将加强皮影戏理论研究,成立灵璧皮影戏艺术研究会,定期召开皮影戏艺术创作研讨会、交流会。适时兴办皮影戏展演,为皮影戏艺术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交流和提高。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明年建成综合性艺术博物馆,把集皮影戏艺术收藏、展示、演出为一体的馆室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灵璧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耿瑞英说。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
各方观点
孙淮滨
(民间艺术家)
民间艺术要想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立足,必须创新。灵璧皮影戏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糅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完全可以重放光彩。我曾与一批文艺工作者一道,根据本地的民间故事,创作了《水漫泗洲》皮影剧本,皮影人物设计大于正常尺寸三倍,舞台采用大银幕,并使用先进的投影幻灯机,在银幕上打出可缩小或放大和随意移动的字幕。通过这些高科技的运用,使皮影戏演出如同电影大片的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
耿瑞英
(灵璧县文化工作者)
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政府责无旁贷。可以根据民间艺术特点及分布地区,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例如灵璧县建立冯庙、尹集皮影戏保护区。鼓励老艺人把技艺传授给子孙和皮影戏艺术爱好者,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等阵地开设皮影艺术培训班,培养民间艺术人才,使皮影戏后继有人。
尹成科
(灵璧皮影艺人)
灵璧皮影戏要想生存,首先要打市场,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网站等广泛宣传灵璧皮影戏艺术特征和价值,提高灵璧皮影戏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她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灵璧皮影戏要想向前走,还需要创新和升华,需要政府部门对皮影戏演出团体和传承人给予支持和保护,对有突出贡献的艺人给予奖励,对皮影戏剧目的创作给予扶持。
经典剧目
《西游记》、《东游记》系列
《白蛇转》、《封神榜》、《水漫泗州》、《恩与仇》、《龟与鹤》、《小猫钓鱼》、《孔雀东南飞》、 《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