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皮影戏:莫让“绝活”成“绝唱”
【类型】报纸
【篇名】余家皮影戏:莫让“绝活”成“绝唱”
【作者】 顾继月
【简介】 余家坤和余玉华经常进行演艺技术及制作的交流。 记者 刘晨 摄 一块白色幕布,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配上地道的淮北小调,一场皮影戏演出就开始了。幕布上的皮影人栩栩如生,幕后的表演者手持道具,唱着曲,舞着人……今年65岁的余家坤是我市余家皮影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和皮影戏打了50多年的交道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18
【正文】
一块白色幕布,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配上地道的淮北小调,一场皮影戏演出就开始了。幕布上的皮影人栩栩如生,幕后的表演者手持道具,唱着曲,舞着人……今年65岁的余家坤是我市余家皮影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和皮影戏打了50多年的交道。
记者来到余家坤家中,他正在晾晒制作好的皮影道具。一排排彩绘皮影挂在墙壁,五彩缤纷且惟妙惟肖。
“一个完整的皮影做下来要多久?”记者问道。
“一个多月。”余家坤说,由于很多道具在市场买不到,从材料、雕刻到上色,全是他自己做。
“我现在唱的词也是父亲留下来的,没有书没有谱,全凭记忆。”余家坤说着,便哼起了节拍。他打算把这些谱子记下来,因为再不记载就失传了。
余家坤的堂弟余玉华也是余家皮影戏的传人之一,今年58岁,至今仍保留着父亲留给他的30余张皮影,最早的一张都在七十年前。他说,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东西,需要保持、继承,甚至需要程式化定下来。在他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的余家皮影戏在蚌埠很有市场,段子唱下来,三五个月不重样,像连续剧一样,曲风委婉动听,曲段妙趣横生,很有特色。而如今,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冲击下,皮影戏已经被边缘化。面对现实,余家兄弟都很无奈。
“不是不创新,我们是希望把余家皮影戏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余家坤说,皮影戏学习起来是苦活,一场表演下来,拆、搭、装、卸,很费力气。年轻人因为条件差、练功苦、报酬低,更难养家糊口,不肯投身艺术传承的队伍之中。
“传人不能全心全意投入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和经营演出等也偏离了正常轨道。”禹会区文化馆馆长冯峰说,条件艰苦让类似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遭遇一系列问题。2008年余家皮影戏虽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补助只是杯水车薪。
最后,救援人员将一个个沙袋运送上堤坝,沿着滑坡处依次向上堆压土石袋,快速完成抢护修筑,全程不到十分钟。
与此同时,沫河口镇南圩村堤坝出现漫溢险情,五河县民兵抗洪抢险分队利用制式器材快速构筑起防洪子堤,民兵应急分队则用沙袋垒起堤坝,筑成了一道不垮的城墙。
在结束了十个课目的演练后,参加演习的65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整装集合,接受了领导的检阅。
孙祥林对此次演练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广大官兵要始终做到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同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按实战化要求大抓军事训练、突出训练重点、创新组训方式、改善训练保障、提高实战能力。
刘亚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支持驻蚌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广大官兵要始终着眼军民融合,在未来城市防卫作战中树神威、建新功,切实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