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皮影戏幻出的韵味人生
【类型】报纸
【篇名】郑玲:皮影戏幻出的韵味人生
【简介】□记者 丁瑜 李政 当记者走进郑玲家的时候,银发雪亮,红光满面铁的郑老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而郑玲正在厨房里忙活着晚餐,郑老和郑玲热情地招呼记者入坐,丝毫没有文人雅士身上有的清高与傲气。不到80平米的房子整洁简朴而雅致,纵观整个居室,满满几柜子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 受父影响踏上创作路 郑玲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26
【正文】
□记者 丁瑜 李政
当记者走进郑玲家的时候,银发雪亮,红光满面铁的郑老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而郑玲正在厨房里忙活着晚餐,郑老和郑玲热情地招呼记者入坐,丝毫没有文人雅士身上有的清高与傲气。不到80平米的房子整洁简朴而雅致,纵观整个居室,满满几柜子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
受父影响踏上创作路
郑玲出生在平江县南桥乡一个普通的家庭,由于种种原因,父亲郑极南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被迫辍学。在那个文化异常匮乏的年代里,村里面经常唱皮影戏,小小年纪的郑老常常跟着来村里演出的皮影队跑。久而久之,郑老慢慢爱上了戏剧这一行。常常拿纸板剪成影人在蚊帐里面自演自唱,成为左邻右舍的“开心果”。
当年小小年纪的郑老异常有戏剧天赋,不仅唱得好,表演也惟妙惟肖。不久郑老就成了村里花灯剧团的当家花旦。郑老的本职工作是卫生部门的一个职员,尽管只是一个业余演员,但郑老却对戏剧倾注了满腔的热爱。
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成了小小年纪的郑玲最坚定的梦想。高中毕业后,郑玲被平江县南桥公社挑选为文化辅导员,郑玲在其所在的村子里组建了一个业余剧团,在当地声名远扬。
1985年,郑玲通过考试考核正式被招聘为平江县文化专干。1989年,从平江县调入岳阳市云溪区文化馆工作,平常就爱写些诗歌、散文、小说的她开始尝试写歌曲、相声、小品。
文如其人最善良
生活中的郑老是善良而感性的。在卫生部门工作的几十年中,郑老时常免费为穷困户送医送药。郑玲也遗传了父亲的憨厚与善良,每每上街买菜总要挑穷困老人的买,看到街上有残疾人乞讨,不管真假,总要掏出几块钱才离开。
正是有这种关心民生疾苦,对生活有着最深沉的热爱,郑玲的作品里才有打动人心的特质存在。而刚开始戏剧创作之路的郑玲尝到了不少苦头。郑玲说,戏剧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因素自己在创作期间都要考虑到,因此构思剧本的时候往往是最令她头痛的时刻。每构思一个剧本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蚕儿脱茧般艰难。
勤能补拙是良训。因为不是科班出生,在戏剧创作的路上,郑玲一路摸索,往往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但郑玲丝毫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执着的将戏剧创作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
每次到外地出差,郑玲不是逛街购物,而是直奔书店,去买一些关于戏剧创作方面的书籍。一次去北京,郑玲邮寄了几麻袋书回来,把当时的邮递员吓了一大跳。“一路走过来,真的没有注意过沿途有什么风景,当别人在打牌的时候,当别人在休息游玩的时候,我都是在埋头苦干,甚至平时我在与人交谈时,我都在想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加入我的戏中,安排一个什么角色呢。”
十年来,郑玲说自己从没有轻轻松松的玩过一天,哪怕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调入艺术研究所以后,除了孝敬父母,带好女儿,把家经营好,其余时间全都用在学习与写作上。
“目前我最期待的事情是作品能早一天与观众见面。”郑玲笑着说,她非常庆幸遇到了一些好领导,她相信自己的戏剧创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父女同台斩获全国大奖
几番耕耘,几分收获。2000年,郑玲创作的话剧小品《倒房》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并被中国剧协选中投排参加了该年度的颁奖晚会,获得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2002年小品《好想停电》再次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戏小品”奖以及“三湘群星奖”等等,郑玲还多次被授予“岳阳市岗位成才明星”、“岳阳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由于创作成果突出,2005年岳阳市文化局将郑玲作为人才引进到艺术研究所担任专职编剧,自此,那个多年前曾梦想当一名戏剧演员的郑玲转型成为一名专业编剧,为他人的戏剧演员梦制作美丽的“嫁衣”。
今年2月24日结束的首届全国戏剧文化颁奖盛典上,她创作的多场次话剧《背后的箫声》获得了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大赛专家评审的一致赞赏,获得大赛的金奖。“《背后的箫声》不靠罕有的情节、故事、情感纠葛作为下笔的着力点,靠的是一些新的道德观、价值观、生死观、信仰观等对寻常事物所作的剖析、矫正,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们灵魂带来冲击、带来升华,也就是靠文化内涵的崇高性、新颖性、深邃性、超脱性、包容性来征服观众的心。”著名剧作家评论家邹安和看到剧本后如是说。
而郑老多年前写的大型戏曲《善恶有报》也在这次大赛上斩获铜奖,出现了父女同台领奖的场景。颁奖现场,郑玲和父亲紧紧拥抱,喜极而泣。
十年磨一剑。多年来的付出和辛酸终显成效。短短的几年间,郑玲发表了大小剧本十几部。其中,大型风情喜剧《翠竹湾的俏娘们》发表于上海戏剧学院《新剧本》、湖南省《戏剧春秋》,2006年获得第五届“全国戏剧文学奖”铜奖,2008年在海南省面向全国征集剧本活动中,该剧成为入选的七部作品之一,并编入《入选作品集》;小型戏曲《特别洞房》获第六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一等奖等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