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碧,一生钟爱堂戏、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谭文碧,一生钟爱堂戏、皮影戏
【简介】通讯员 张晓峰 许武才 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位于神农溪畔,这里山清水秀,平地中隆起一个球形的小山冈,当地人说是“天鹅抱蛋”,居住在这一方山水间的土家人孕育的民间传统文艺——堂戏以及当地人称“皮褡褡”的巴东皮影戏就是这里的主要戏种。今年66岁的谭文碧是这一带的名人,他有一手“提影子”演“皮褡褡”的绝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47
【正文】
通讯员 张晓峰 许武才 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位于神农溪畔,这里山清水秀,平地中隆起一个球形的小山冈,当地人说是“天鹅抱蛋”,居住在这一方山水间的土家人孕育的民间传统文艺——堂戏以及当地人称“皮褡褡”的巴东皮影戏就是这里的主要戏种。今年66岁的谭文碧是这一带的名人,他有一手“提影子”演“皮褡褡”的绝活,在州、县、乡组织的大小比赛中多次获奖。从2003年被州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起,谭文碧深知自己作为土家皮影戏和堂戏的传人,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几十年来,他一直痴情守候钟爱的堂戏和皮影戏。 谭文碧起初并不是演皮影戏的。30多年前,他半路出家学唱堂戏,师从老艺人黄大国、黄大明两兄弟。只读过两年私塾的他,自知文化底子不足,平常跟着师傅演出,农闲时就将两位老艺人请到家里学唱腔、排练、表演,很快就学会了 《山伯访友》、《借妻回门》、《王二庚打妆》、《伐木送友》、《拦路招亲》等10多个堂戏剧目,不仅掌握了堂戏中“生、旦、净、丑”的表演诀窍和伴奏乐器的技能,还带动其兄弟谭文义、谭文山、谭文党3人加入了堂戏演出队伍。 堂戏表演熟练之后,谭文碧39岁时又开始苦攻皮影戏表演。当地群众有一次从重庆巫山请来了一个皮影戏班子,在村里唱了3天皮影戏,谭文碧就看了3天,戏班子走时,他也跟着戏班走,最后班主收他做了徒弟。别人学皮影戏要三四年,谭文碧只用了4个多月。回家后,他买了3张牛皮,自己做起皮影戏道具,开始了皮影戏的演出生涯。随后,他又将这门表演艺术传给了3位兄弟,并整理出近10万字的皮影戏剧目资料。聊起这些往事,谭文碧满脸欣慰:“不管堂戏还是皮影戏,我们不光在本村演,还经常被请到邻近的沿渡河、重庆巫山、神农架等地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每年都要表演200多场。”他自豪地说,“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破的,皮影戏的牛皮都是看破了的。我这一辈子,牛皮用了三四十张,道具都是演戏演坏了的,老百姓喜欢看哪!”由于演出的场数太多,用牛皮做的道具换了多少套,谭文碧自己也记不清了。 家乡方圆100多公里的地方,谭文碧都去唱过戏。哪家有喜事,都会请谭文碧的皮影戏班子,谭文碧成了巴东山乡的“明星”。 “皮影子作揖——下‘独’(毒)手”,意即皮影道具是独臂。也就是说,在当地已风行数百年的皮影戏一直是单臂、黑白的。谭文碧大胆对皮影戏进行改革,变单臂为双臂,变黑白为彩色,变古装戏为现代戏,并先后演出了劝人戒赌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小戏,这些戏虽短却十分耐看,现在都成了皮影戏演出时必唱的开场白。村里的老百姓也把谭文碧和他的皮影戏班子称为“影子剧团”、“背篓剧团”。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请他演出的人少之又少。“我还是在巴东首届艺术节上过足了一回戏瘾的。”谭文碧伤感地说,“皮影戏和堂戏已流传了这么多年,我实在不愿看到这两个剧种后继无人。”谭文碧曾强迫儿子学皮影戏,可儿子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学。谭文碧也曾和溪丘湾乡原文化站站长谭绍康多次试着在当地中小学中培养一批堂戏小传人,但那也只是学校为了节日表演临时安排一下。虽然溪丘湾乡白羊坪一带已有几个像样的皮影戏班子,但已是明日黄花,只有谭文碧仍在痴情守候。他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离不开皮影戏和堂戏的。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非常关心他们这些老艺人,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荣誉,而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重组一个像样的堂戏班子,节庆期间进行义务表演,把堂戏和皮影戏表演录成光碟保存下来。但谭文碧年老体衰且无任何经济来源,根本拿不出制作光碟的钱,老人只能叹气……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