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后继无人洋县皮影戏期盼新生代

后继无人洋县皮影戏期盼新生代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后继无人洋县皮影戏期盼新生代

【简介】 10月26日,洋县农民皮影戏表演家赴比利时演出大获成功通讯员赵剑波摄 本报讯(记者王亮)10月26日,洋县农民皮影戏表演家赴比利时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表演结束时,观众纷纷起立为他们鼓掌喝彩。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洋县皮影戏,由于缺乏传承人,恐有失传的可能,老艺人们对此忧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29

【正文】

10月26日,洋县农民皮影戏表演家赴比利时演出大获成功通讯员赵剑波摄

本报讯(记者王亮)10月26日,洋县农民皮影戏表演家赴比利时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表演结束时,观众纷纷起立为他们鼓掌喝彩。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洋县皮影戏,由于缺乏传承人,恐有失传的可能,老艺人们对此忧心忡忡。

3天连演4场观众起立鼓掌

11月6日,记者在洋县文化馆见到馆长赵剑波时,他正在整理出国演出时的照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月17日,受比利时特恩豪特市邀请,洋县皮影戏赴比利时参加佛拉芒大区文化艺术节交流演出,向比利时人民展示洋县皮影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此次应邀的国家有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洋县皮影戏是我国唯一一支参演代表队。

“选定洋县皮影参加去欧洲演出,是因为这个非遗项目有较强的互动性,特恩豪特市和汉中互为友好城市,此次活动为两个城市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洋县文化馆馆长赵剑波说。据悉,汉中市外事办和市群艺馆向比利时推荐了多个非遗项目,经过审查,最终敲定洋县皮影入选。

据赵剑波介绍,洋县皮影是陕西省地方碗碗腔灯影戏之一,从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其个性非常鲜明,与众不同,社会认可度高,群众喜闻乐见,未受任何外来文化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现出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陕西其他地域的影戏相比,它的表演更显得灵活自如,惟妙惟肖。此次展演,洋县文化馆皮影戏传承人不仅要演出《奉旨征番》、《孙杨大战》、《游地狱》、《员外娶亲》等经典和新编剧目,还带去了上百件雕刻精美的皮影,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洋县皮影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比利时人民。

此次赴欧演出受到比利时观众的热烈欢迎。特恩豪特市市长及其他相关部门官员为汉中代表团专门设置了欢迎晚宴,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廖力强亲临现场看了演出并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此期间,代表团共演出四场,为特恩豪特市政府、安特卫普省政府及中国剪纸展览开幕式演出、正式交流演出,3天连续演出4场,每场演出都很成功,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为艺人们的表演喝彩。

目前能演皮影戏的不到12人

48岁的何宝安是洋县皮影戏最年轻的传承人,谈到洋县皮影戏现状,他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懂它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孩子。”何宝安1984年参加皮影培训班,一演就是28年,“1992年—1995年皮影最火爆,一年最多演出过254场,现在一年不如一年。”

对于洋县皮影的黄金年代,何宝安的记忆仍然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现在一年最多演30场,没有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只能是零星演出。他遗憾地说,这一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已经濒临失传了。

他坦言自己平时的经济来源仍以务农为主,至于演出回报,他说非常少,“演一场600块钱,需要7个人,每个人分不到100块钱,这种状况确实无法生存。”老艺人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不愿意学。“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充,皮影戏坚持不了10年就会失传。”何宝宝安忧虑道。

赵剑波坦言,现在皮影戏的生存异常艰难,“能演的人不多,后继无人,有失传的可能。”虽然2009年洋县皮影戏就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现状堪忧。据他介绍,洋县目前能演皮影戏的不到12个人。年纪最小的何宝安也已经48岁,年龄最大的雍居中已77岁高龄。“年轻人已经没人学习皮影了。”虽然分了两个演出班子,但是一个班子至少需要7个人,所以只有一个能正常演出。目前赵剑波正在积极奔走,呼吁政府为洋县皮影戏提供一个演出场所,希望通过定期演出,把洋县皮影传承下去。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