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走近余家皮影戏传承人余家坤

走近余家皮影戏传承人余家坤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走近余家皮影戏传承人余家坤

【作者】 陈艳春

【简介】 本报记者 陈艳春/文 陈 昂/图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余家皮影戏1947年进入蚌埠,2007年列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纳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93

【正文】

本报记者 陈艳春/文

陈 昂/图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余家皮影戏1947年进入蚌埠,2007年列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纳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台湾中视节目制作组赶赴蚌埠对余家皮影戏进行了专题拍摄。

今年65岁的余家坤,作为余家皮影戏的第三代传人,已经和皮影戏打了50多年的交道。2011年,他被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家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13岁正式学艺14岁登台演出

在张公山四村,记者见到了被封为余家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余家坤。年近7旬的他,身着白色衬衫,头发乌黑,黝黑的皮肤,热情地给记者倒水、让座。

1948年,余家坤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从他的祖辈开始唱演皮影戏,民国时期他的父亲余运身和两个叔叔余运兰、余运太有个皮影班,一辈子从事皮影戏艺术。1947年余家皮影戏来到蚌埠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其独特流派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成为地方一绝。

余家坤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辈的影响,深深地爱上皮影戏。放学后,他就跑到后台观看大人们的表演,有时趁着大人不在幕灯熄灭之后,他就偷偷地练了起来,“因为不会操纵,有时会把皮影人弄坏,怕大人知道挨骂,放下皮影赶紧逃跑。”

因为爱好,1961年,13岁的余家坤加入蚌埠曲艺团,开始了他的正式学习皮影戏的生涯。从最简单的敲梆子开始,再过渡到整套锣鼓伴奏,慢慢地可以唱个简短的台词,最后再学习操纵影人,唱主角。“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练嗓子。”余家坤说,虽然小时候对皮影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真正练起来还是万般辛苦。由于极具天赋,加上勤学苦练,1962年,14岁的余家坤就可以登台演出。

唱念做打样样精

余家坤集皮影雕刻、表演、唱白、演奏于一身。在其家中,他现场给记者表演了几套余家皮影戏的绝活。“孙悟空一秒钟能翻几十个跟头。”余家坤边说边灵活地操纵着手中的影人,他说这是其他派系的皮影戏中所没有的。走路、叉腿、翻跟头……打胜妖怪时昂首挺胸的神气样,猪八戒走路时的悠然自得,小妖怪出现时担心的左顾右盼,在余家坤灵活的手指间,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

余家皮影戏的唱词是父辈留下的,没有书没有谱,全凭记忆和临场发挥,而东南西北四游记的台词余家坤烂熟于心,随便点上一段都可演唱。余家坤现场给记者演唱了《孙悟空大战金兜王》,时而缓慢、时而激扬,时而威严,时而俏皮,把人带进孙悟空与妖怪大战的场景。独特优美的唱腔也是余家皮影的魅力之所在。“我老家在宿州,我在蚌埠出生长大,既继承了父辈的唱法,又吸收了梆子、泗州戏等唱腔。”余家坤高昂、抑扬顿挫的唱法,深得观众的喜爱。

他不仅能够灵活地道地精彩表演,而且有一手刻制影人的绝活。余家坤说,从他父辈开始,就是亲手制作影人。在余家坤家中,记者看到一排排彩绘皮影挂在墙壁,五彩缤纷且惟妙惟肖,他自制的皮影刀法细致,影形逼真,色彩明快,影人活灵活现,表现猪八戒时能刻出喜感,表现孙悟空时能刻出灵巧正义的模样。

时隔20年重拾皮影戏

1969年曲艺团解散,余家坤被分配到了工厂。1980年至1984年5年中,他利用闲暇时间和父辈一起出演皮影戏。“这5年,是我皮影戏演艺的最高峰,最红火的阶段。”余家坤说,父辈们年事已高,他挑起了大梁。“以前我们在蚌埠曲艺团有自己的剧场,每逢周末和过节,一天能演七八场,场场爆满。”在他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的余家皮影戏在蚌埠很有市场,段子唱下来,三五个月不重样,像连续剧一样,曲风委婉动听,曲段妙趣横生,很有特色。1984年后,余家坤因工厂事务繁忙,离开皮影戏舞台。

2002年,相隔近20年后,退休后的余家坤重拾余家皮影的招牌,“出山”演出。“20年没摸皮影,一拿起它,以前的感觉都回来了,所有的段子也都出来了。”

“我现在是一把菜刀闹革命,越闹越年轻。”他笑着说,从竹签制作到刻画影人,一套道具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还花了1000多块钱,置办了影台。

担心余家皮影戏失传

20年后,余家坤带着满心的炽热重拾皮影,却发现没有了观众和市场。“虽然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没有自己的场地,也没有演出机会。”如今,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冲击下,皮影戏已经被边缘化。余家坤说,和以前父辈以此谋生不同,他现在更多是想将皮影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观看余家皮影戏。“学皮影戏既吃苦也不能维持生计,还有谁愿意学呢。”余家坤说,皮影戏学习起来是苦活,一场表演下来,拆、搭、装、卸,很费力气。年轻人因为条件差、练功苦、报酬低,更难养家糊口,不肯投身艺术传承的队伍之中。而他的子女,也都有各自的追求,造诣不够,对皮影戏只能算略知一二,离专业还差的太远。

“最担心的就是余家皮影戏在我们第三代身上断了。”余家坤说,只要他还活着,就要保存皮影人,唱皮影戏,因为这是祖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存在这片土地两千年,不能消亡。他决心把晚年全部奉献给皮影事业,毫无保留地传承给热爱皮影戏事业的爱好者。

余家坤希望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一只手能拿起8个皮影戏角色,而且在表演时还能做到不乱。余家坤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功夫。余家坤表示,自己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非常骄傲。除了演出,皮影的制作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艺。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