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惟在大年的“演出季”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惟在大年的“演出季”
【简介】 邓永斌在金城关表演的道情皮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好奇的孩子近距离观看皮影。 本报首席记者 田蹊 摄 过年了,庙会开了,皮影也就来了。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在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5名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登台献艺。 得承认,在庙会舞台上,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不再风光——四弦、二胡的热闹声中,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56
【正文】
过年了,庙会开了,皮影也就来了。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在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5名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登台献艺。
得承认,在庙会舞台上,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不再风光——四弦、二胡的热闹声中,演的演,看的看,之间终究像隔着层什么东西,显然不是那一块小小的幕布……
12时:开戏
邓永斌他们从环县赶到兰州时,已是大年初一的夜里了。
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了金城关庙会现场。
十几平方米的一间房中,三分之二的地盘被邓永斌他们占了——一块幕布、两个戏柜、五把椅子,还有鼓、音响等等。房间里仅留出靠东的一边,摆着一些庆阳香包等特色产品,墙壁也被充分利用了,挂了不少出自庆阳的名人字画和绣品。
“这是给我们专门表演皮影的,已连续几年了。”贾森栋是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驻兰办主任,他负责组织邓永斌他们5人,以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的名义参加兰州市的庙会。甘肃庆阳环县的道情皮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代表甘肃风情的剧种——陇剧艺术正是以独具特色的环县道情为正宗。
5人中,邓永斌负责皮影表演,用行话说也就是“前台”。其他四个,耿荣涛是司鼓、席海洲是三吹、李世宏是四弦,还有一个赵德才是二手。
等到拉好幕布,接好音响,摆好桌子,快到11时了。
“轮流去吃饭吧!”贾森栋拿着一沓上面印着“牛肉面”的饭票给邓永斌他们。
按照安排,演出从下午1时开始,但12时许,人流已不断地涌进来,幕后的邓永斌他们更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流包围着,人群中不断冒出催促声,让他们多少有些着急,决定提前演的时候,赵德才发现挂锣的铁丝杆还没找到,邓永斌赶紧放下手中的皮影,转身和赵德才打开戏箱子寻找,还好,找到了。
“好了,走!”赵德才的声音一落,锣声鼓声骤起……
开场戏是传统皮影神戏《天官赐福》。
踩着祥云,赐福天官带领童儿、撒金钱的刘海、五福判子陶荣,徐徐从天上宫阙中飘然来到人间……前后十来分钟,邓永斌借助高亢的唱腔、变换的皮影,亦真亦幻地就完成了天上与人间的转换。
“这个戏代表着吉祥,它讲的是赐福天官到人间赐福、撒钱,保佑万民生活安康幸福。”匆忙中开了戏,邓永斌没报戏名,演完了,看的人却都说不知道演了个什么,邓永斌只得补充介绍了一遍戏的内容。
“老邓,把戏名报上。”第一场演出刚一完,一旁的贾森栋朝邓永斌提醒了一句。
“再放上几个皮影,不要(让幕布)成了空白幕。”贾又给邓永斌交代了一句。
13时:换戏
趁着下一场演出开始的空隙,邓永斌赶忙回复几个没有接听的电话。
“是安排我的‘戏箱子’演出的事。”邓永斌说。
邓永斌现在是班主,他的“戏箱子”也就是戏班子成立好几年了,三年前他被“挑”到现在的这个艺术团,“(庆阳)陈家庄初四有个庙会,让我的戏班子去演,我去不成了,就安排戏班的其他人去。”邓永斌的常胜班是在他学习皮影15年之后拉起来的戏班子。“我的师傅是解长春的第三代弟子,我跟着师傅学了9年,唱了6年的前台,前后一共15年。”
和邓永斌一样,耿荣涛也是个班主。
“现在环县‘戏箱’,活动的也就10来个。”耿荣涛在艺术团是司鼓,在自己的戏班子是“前台”。耿荣涛说,现在戏班子的演出多以庙会为主,且多是由县上的文化馆组织演出,平时没有演出的时候,他的戏班的成员就各自回家务农。
听见邓永斌安排戏班子演出的事,耿荣涛脸上没啥表情。艺术团的5人团队中,演什么戏,都看邓永斌,他拿哪个“线子”,其他人一看就明白要唱哪一出了。
进入艺术团之前,邓永斌的常胜班走了不少地方,与在城市庙会演出不同的是,在农村都是以本戏演出为主。“一个大本戏要几个小时呢,乡下庙会上就得唱这个,过瘾;最次的,也是唱小本戏。”邓永斌决定第二场演一出武戏,戏名叫《收王宏》,这出戏邓永斌在去年上海世博会上演出过,和《天官赐福》一样,都是十几分钟的折子戏。
不论在上海世博会还是几年来在兰州的庙会上,折子戏的演出总是会让邓永斌想起当年自己跟随师傅时以唱本戏为主的那段时光。
“跟师傅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几乎是一年到头跟着师傅在外演出,时常连夜赶路,陕甘宁四处跑,不过没来过兰州,师傅拿手的戏都是本戏,唱得字正腔圆,走到哪里点名要演。”在师傅的戏班子里唱了6年前台的邓永斌自然承袭师傅衣钵,唱的也多是本戏,他会70多部本戏。
《收王宏》演出时,临时又被换成了《盗仙草》。
因为有些人说知道后一个戏,所以,即使听不懂,多少会看明白一点。
演完了《盗仙草》,直到《收王宏》演出结束,5个人都有些百无聊赖。演出开始时,耿荣涛用余光扫清楚了——幕布前的人比幕布后的人少,人都围到幕布后看他们,有些小孩子直接拉起幕布的一角好奇地看。开场几分钟后,原本挤得满满的人群就会迅速地散开,要不抬脚走人,要不就挤到幕布后看个热闹,看热闹的多过了看皮影戏的!
距离规定的演出结束时间下午3时还有一段时间,到底还演不演了,5个人都没有表态,贾森栋临时有事先走了,走之前让他们自己看着演。这期间不断有人问“还演不演了”,问急了,邓永斌就冒了一句“演”。不过邓心里清楚其他人心里想的——就此结束。
“应该出字幕,一个字都听不懂。”
这话邓永斌他们都听到了,但没人吱声,几场演出后他们心里也怪怪的,觉得他们和幕布前的人隔着一层什么,彼此间像两条平行线,你在演你的,他们在看他们的,却始终不会有交集……
15时:收戏
赵德才有些“恼”邓永斌。
“给他交代让把我的那个证书拿来,还是忘了。”演《天官赐福》时,热闹的皮影戏演出把电视台的吸引来了,要进行采访,这时赵德才想起他在上海世博会上现场制作皮影后曾获得一个表彰证书,想让媒体看看,遗憾的是邓永斌却给忘记带到庙会现场来了。
“是个类似制作大师这样的证书。”赵德才说着又看了邓永斌一眼,邓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一套戏箱一般至少要有四五百件皮影,我们这个戏箱几乎都是我带着他们几个刻的。”赵德才随手取了一个邓永斌手旁的皮影人,指着皮影人身上的线纹说,这是邓永斌他们几个人的活,因为刀工不一致。“我的活绝不会是这样的。”
都说道情皮影的精美之处,不仅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皮影工艺是件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它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赵德才曾见过一套清代的皮影,一直保存到解海春第四代人手中,“那是一套完整的传统的戏箱子,清代的现在我们那里也就剩下一套了,多年前,我们有四五十套,都被法国人以低价收走了。”
赵德才说,他的师傅说过,清代一种用灰皮做的线子是最好的,到现在他都不知道灰皮究竟是什么。“不过,肯定是牛皮,但就是不知道它的处理工艺。这就像颜色工艺一样,多失传了。”
“走了……”
最后一场戏《征北塔》开演了,赵德才看着眼前的邓永斌熟稔地耍着那些出自自己手中的线子,有些得意,最起码,它们不会像其他做线子的人装的色,手一抹,一手的颜色。
一个人的大年初二
立春这天,阳光好得很,65岁的史呈林走出屋子,站在了日头下,鞭炮声不绝于耳。
去年和贾森栋、邓永斌他们一起去过上海世博后,这个皮影传承人就把自己那副有2000件的戏箱子束之高阁了。“去年一年也就在上海演出了一次。”
或许蛰伏得太久了,或许被鞭炮声“炸醒了”,史呈林期待着这个春天里“惊蛰”。
在过去,环县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
“实在感觉空虚得很。”会表演40多本传统皮影戏的史呈林现在时常处于演出空白状态中。听说兰州的庙会初二就开始了,史呈林很羡慕,他说县上的单位初七才上班,到时候才能去联系,看看有没有皮影演出的。“现在的演出机会少得很,戏班子比较多,要找人家去联系,我上了年纪,有时候脸面抹不过。”史呈林的“戏箱子”是县上经常活动的10来个“戏箱子”之一,毕竟戏班子“前台”史呈林还有一个国家级传承人的头衔。
有时候史呈林自己也很矛盾,想有演出机会,可是有时候他又不愿意去庙会或者一些出钱的机关单位演,因为能看懂皮影戏的没有多少,那些年轻人是不看的,即便是看,除凑热闹外,就是把皮影戏当成玩意儿来看,这是让史呈林最不能忍受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出访过欧洲的史呈林记得,在国外演出的时候非常受欢迎和尊重,那时候他以自己是一名皮影戏艺人而自豪。“皮影戏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是无数老艺人呕心沥血磨练出来的艺术,它和其他剧种齐名。我不愿接受别人把皮影戏当玩意儿来看。”
初九,县上的刘家湾有个庙会,史呈林决定要联系一下。他要唱几出本戏,像在上海世博会一样,正儿八经地表演皮影戏。
心里这么定下了,他也就感觉这个年会过得踏实些……
关注环县道情皮影(上)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在现代二维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敏,闫如山 年份:2020
- 2、记忆中的乡村皮影戏 作者:王海邦,王菲菲 年份:2020
- 3、罗山:民间艺术促和谐 作者:任鹏,秦兴利,段发广 年份:2020
- 4、嘉兴端出“乡土特色菜” 作者:汪宛夫,徐首红 年份:2020
- 5、皮影渐行渐远的背影 作者:张文凯 年份:2020
- 6、卫家班皮影戏四十多年后又现身 作者:唐永春,宓路平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