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皮影戏 ——电影的始祖(上)
【类型】报纸
【篇名】五彩皮影戏 ——电影的始祖(上)
【简介】 为观众表演皮影戏 □记者 李青春 文/图 “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它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相传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46
【正文】
□记者 李青春 文/图
“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它最早诞生在2000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相传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汉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精湛技艺配合完美剧情成为当时的奢华享受。到宋朝,皮影戏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已多处有皮影戏演出的情景。
在我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发展都起到了先导作用。
2008年,长垣县的“五彩皮影戏”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彩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长垣县方里乡吕庄村,始于明代末年,有300余年的历史。它集绘画、雕刻、音乐、文学、唱腔和表演为一体,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土生土长的剧种之一。该剧种利用古人物、古唱腔、古神话寓言故事,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的人生追求和不同层次人们的喜、怒、哀、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主要分布在长垣县方里乡吕庄村,曾活动于郑州、开封、安阳、鹤壁、太原、石家庄、武汉等地。
长垣五彩皮影戏以大戏为主,唱腔以大平调、豫剧为主,乐队阵容大、演出舞台大、演出场面大、演出气势恢弘、皮影尺寸大、剧目涉及人物造型多、制作工序复杂、一皮影对应一个演唱者,并且表演逼真、惟妙惟肖,唱词滑稽、风趣,唱与做并重。
演出必备的道具有幕布(亮子)、影灯(过去用的是棉油灯)、皮影、乐器伴奏、连杆等。配乐乐器一般有大锣、二锣、小叉、大铙、大叉、尖子号、大弦、二弦、三弦等。演出的剧目多为传统剧目,如《西游记》、《封神榜》、《见皇姑》、《跪汉坡》、《吴家坡》等。同演大戏一样,五彩皮影戏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以丑角为主;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了牢固的根基。
长垣五彩皮影的制作以牛皮为原料,经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镂、刻画、着色、发汗熨平等工序制作完成。皮影制作工具有尖刀、平刀、圆刀等。着色主要用红、黄、蓝、绿、黑、紫等天然颜色,掺入用牛皮熬好的皮胶中。然后,将带有颜色的牛皮胶涂到皮影上,制成五彩斑斓的皮影。
长垣五彩皮影戏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有很大不同,其他地区的皮影戏以道情戏或民间小调为主,人物角色数量少,有一人可演多角之能。他们采用牛皮阴阳及色彩的虚实对比造型,演出时配合着音乐、演员的唱腔唱词,用灯光投影到一张白色幕布上,乐队和演唱者均在幕后操作,艺人运用摆、打、走、倒提、花子(腾云驾雾)等动作,在幕后操纵影人身上的连杆儿,观众在幕前观看投在幕布上映出多彩且能行动自如的影像。演出必备的道具有幕布、影灯、皮影、乐器伴奏、连杆等。操纵皮影的主要动作有摆、打、走、倒提、花子等。皮偶人物刻画优美、简练,线条粗犷豪放、大胆夸张,继承了民间剪纸的质朴、浑厚、劲烈、豪放的艺术风格。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