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太原皮影戏能重新登台吗?

太原皮影戏能重新登台吗?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太原皮影戏能重新登台吗?

【简介】山西皮影戏艺术在中国皮影戏史上拥有绚丽的一笔。太原皮影戏艺术是山西皮影戏艺术的组成部分。研究、抢救、传承这一古老剧种,意义深远 山西皮影戏艺术在中国皮影戏史上拥有绚丽的一笔。晋中纸窗皮影,造型古朴,雕刻粗犷,唱腔奇特;晋南纱窗皮影,造型俊美,雕刻精细,唱腔婉转;晋北高台皮影,习惯在庙会期间搭建高台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28

【正文】

山西皮影戏艺术在中国皮影戏史上拥有绚丽的一笔。太原皮影戏艺术是山西皮影戏艺术的组成部分。研究、抢救、传承这一古老剧种,意义深远

山西皮影戏艺术在中国皮影戏史上拥有绚丽的一笔。晋中纸窗皮影,造型古朴,雕刻粗犷,唱腔奇特;晋南纱窗皮影,造型俊美,雕刻精细,唱腔婉转;晋北高台皮影,习惯在庙会期间搭建高台表演,所以制作有纸刻、皮刻等多种样式,唱腔也较另类。笔者作为一名侯马平阳古城的民间艺人,早年曾对山西皮影戏艺术作过调查研究。最近又断断续续对太原皮影艺术作了调查探访。在多达数十次往返太原,持续近一年时间的走访了解过程中,对太原皮影戏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其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调查中,令人欣喜的是,濒临绝境的太原皮影戏还有两名正宗传人。一位是掌扦传承人郝春鉴,另一位是打击乐器传承人逯志忠。这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正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曾经群众喜闻乐见的太原皮影戏,重新走进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登台亮相。他们的努力还得到省城戏剧界许多资深人士的支持。近日,笔者再次见到郝春鉴老人时,他激动地说,太原皮影戏碗碗腔在公园同群众见面为期不远了。那时悠扬的碗碗腔就会再次回荡在龙城上空。下一步碗碗腔皮影戏的灯影还将展现于公众面前。在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笔者专门撰写了有关太原皮影戏历史的文章,以飨读者。

起端……

建国初期,我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1951年孝义县政府把当时活动在本地的20多个皮影班社,合并为一个皮影剧团,下分13个组。太原市在解放初期,没有皮影戏,但时任市文化局领导、孝义籍的张焕同志却是个“皮影通”。他早年在孝义做地下工作时,就经常深入皮影艺人演出班社,给他们送剧本,帮助排新戏。当时孝义皮影戏演出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目,就与他有直接关联。那时大家只认为他是一个做生意的皮影迷,解放后,他一下变成了太原市文化系统的领导,皮影艺人们才恍然大悟。 张焕上任不久,孝义赵家宾皮影队就来太原城演出。1951年,他亲自出面,正式向孝义县文化局长高明发出邀请,要求赵家宾、那鹏飞带皮影团来省城演出,并提出让皮影戏在太原扎根的希望。于是,赵家宾、那鹏飞二位抽调本部精兵强将,从文水、交城、清徐一路演至太原,市政府出面接待,从此,这支来自孝义的木偶皮影演出队,就在省城太山庙“人民曲艺场”安营扎寨。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后来,因为演出需要,那鹏飞返回孝义,皮影剧团便由赵家宾负责,兼说戏带掌扦子(即操作皮影),张禄抱月琴(即碗碗腔皮影主要伴奏乐器)兼打板鼓,秦学义、梁方龙搞文场,郝春鉴贴窗子(即操作助手),刘麦成搞美工兼雕刻皮影,逯志忠学打后场,全团上下共13人。从此这支孝义皮影劲旅开始活跃于太原舞台。

发展……

为了适应城市文化生活的需求,皮影剧团从孝义带来的传统剧目 《九连珠》《苦极图》《收五毒》《桃花计》等已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他们又新排了寓言木偶剧《中山狼》和神话皮影剧《张羽煮海》。在过去,皮影同木偶一般是同台演出,艺人们叫“两下锅”。从孝义来到太原以后,他们不仅排了新戏,而且还进行了大胆改革。把汽灯改为电灯。把皮影人由原来晋南皮影雕刻的八寸影改为尺二影,把原来木偶的木刻头改为纸浆头。并修改了皮影旦角人物的发型,使影人更为俊美,把木偶面部的嘴、眼进一步改动,使表情更生动、逼真,将木偶上身的体态改得丰满充实,不像过去扁扁的只由一根身棍支撑。除此之外,对舞台的布景、服装、道具都进一步改革,大大增加了演出效果。 当时晋剧名流丁果仙、张美琴同台演出《张羽煮海》红遍省城,自从皮影戏《张羽煮海》演出以后,当时观众反映比晋剧还受欢迎。原因主要是皮影人物可以出入海水,这一点是真人演出所达不到的。 由于皮影戏改革的成功,演出非常火爆。当年的《山西日报》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53年内蒙古文化部门派专人来并邀请,皮影剧团于同年下半年应邀在呼和浩特四子王旗连演3个月,一时名扬省外。演出归来,皮影戏班子进一步进行了整顿。到1956年6月,皮影剧团才正式归太原市接管,改为太原市木偶皮影剧团。同年,剧团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首届木偶皮影戏汇演。各地区都有代表队出席及优秀剧目演出。汇演总结大会上,当时的省政府副主席邓初民带病出席并强调,这次会演的剧目,大多是民族文化遗产,今后一定要好好继承发扬。

演变……

1958年,为贯彻中央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上级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又将木偶皮影剧团改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扩大编制,合并新进了很多演员和设备。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不论演员还是乐队,力量都大大增强,从此影人演出演变为真人演出。以前是影人动作学真人,从此真人表演仿影人。在唱腔上继续保留了悠扬、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唱腔。真人表演首次登台演出的是《桃花计》剧本中《游花园》一折,并以此首次参加了1959年的全省戏曲汇演,受到专业内行们的一致好评,接着他们又排出了《桃花计》《大西汉》等多部剧目。 1960年,太原市领导提出因同陕西碗碗腔剧团名字相似,为不致混淆,剧团决定改易其名。由于常在月夜下看灯影 (皮影之另一名称),且碗碗腔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所以就把剧团改为“月影剧团”。1961年,市文化局安排月影剧团回娘家——孝义作汇报演出,这对日后孝义改建碗碗腔剧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62年,根据中央文化部精神,剧团又排起了现代戏。他们率先移植了河南《社长女儿》,在大中剧场连演百场,甚为轰动。 1963年,由张万一编剧,张祥导演,又新排了大型现代剧 《尹灵芝》,又在大中剧场演出,再一次轰动省城。同年,彭真委员长回家乡侯马路过山西太原,在晋祠观看了剧团另外一出《兵火缘》碗碗腔剧目,给该剧种提出了抒情、婉转、动听的赞扬。 1964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鲁笳观看了碗碗腔《尹灵芝》一剧,激动万分,当即提出,剧团要走出山西,打出娘子关!接着全团上下抓紧排练,准备赶赴北京参加华北地区汇演。可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陷入停顿状态。

希冀……

文革结束后,剧团又恢复了太原市碗碗腔剧团的名字,并新招进一批年轻的学员,古老的剧种焕发了新颜,得到了繁衍发展。可是好景不长,因多方原因,1986年,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宣布解散。如今,当年剧团的人员七零八落,曾经飘扬省城上空婉转动听的碗碗腔早已听不见了,而从孝义皮影班社来到太原的老艺人也只剩下郝春鉴和逯志忠两人。 郝春鉴已年过七旬,他出生于皮影世家,其父是有名的皮影艺人,与赵家兵同师学徒。后来,老父亲又把郝春鉴介绍给赵家兵做徒弟,主要学习皮影戏的掌扦,是太原市皮影戏的唯一掌扦传承人。逯志忠今年68岁,从事皮影艺术30余年,曾跟孝义皮影老艺人那鹏飞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加入太原木偶皮影剧团,后跟赵家兵专门从事皮影碗碗腔乐队的打击乐器伴奏,也叫打后场,是太原市皮影碗碗腔打击乐器的唯一传承人。 因为研究太原皮影戏,笔者同两位老艺人的接触颇多,特别是郝春鉴老人,我们已成了朋友,每次碰面,总有谈不完的话。老人虽然动过大手术,食管曾切过4厘米,每年定期要输两次液,但他性格开朗,无忧无虑。谈到皮影戏,他话头没个完,高兴时,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就唱了起来。尤其是讲到当年群众观看碗碗腔高涨的热情,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当谈到如何抢救皮影戏时,老人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雷厉风行。 去年初冬,郝春鉴老人曾亲自跑到原省艺校库房,寻找碗碗腔剧团当年解散时移交过去的乐器、道具,但一无所获。后在太原市戏迷协会武忠的帮助下,找到太原市委宣传部有关处室的领导,谈了准备传承碗碗腔的想法,得到支持。武忠又介绍他见了山西梆子文武场的演奏人员,商量碗碗腔的伴奏情况。但隔行如隔山,没有得到解决,却得到了有关信息。于是,老人又跑到重机厂找到了当年的琴师彭效岳,又做好了打板鼓的李福喜的思想工作。目前最大的难点是没有谱子。郝春鉴又亲自找到了晋剧实验剧院的牛巧珍,准备自己哼出碗碗腔唱腔,然后录下,请牛巧珍帮忙写出谱子,供乐队练习。他认为牛巧珍曾受过专业训练,音乐水平高,年龄60余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还希望牛巧珍能够成为碗碗腔的传承人。牛巧珍已答应他的请求,郝老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 前几天,郝老又打电话告诉笔者,近期山西省戏曲研究会挂牌成立了,由原省委书记李立功亲自挂帅,他已应邀参加了研究会,这将对振兴碗碗腔大有益处。老人还说,这些天他已同琴师彭效岳再次见面,具体商量了碗碗腔唱腔的定调问题。郝老在电话里对恢复碗碗腔充满了信心,他还讲述了去年冬天曾在公园戏迷协会给观众清唱过几段碗碗腔,很受欢迎的事。有些戏迷还能认出他就是当年扮演 《社长女儿》的社长。当我询问到碗碗腔主导伴奏乐器时,老人说目前月琴还没有解决,正在想办法。 皮影戏是集民间工艺美术、文学剧本、音乐唱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皮影戏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两位老传人及许多热爱优秀民间艺术的人士的努力下,重新登台开唱指日可待!

王璞山 文/图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