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与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皮影与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与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作者】 冯玫

【简介】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皮影始 于春秋战国,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 皮影,镂空刻花是陕西皮影独有的民间雕刻技 法,刀法细腻,常用的有“雪花”、“■(万)字”等。 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 物,常巧剪人物,在透光的窗上弄影。到了唐代, 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2

【正文】

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皮影始 于春秋战国,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 皮影,镂空刻花是陕西皮影独有的民间雕刻技 法,刀法细腻,常用的有“雪花”、“■(万)字”等。 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 物,常巧剪人物,在透光的窗上弄影。到了唐代, 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 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 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的,当在宋代。$$ 中国皮影艺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和生活向往。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 早已波及世界。皮影戏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 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 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时期 传播出去的。$$ 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大致可用“宫妃桐树叶 影人、弄影还魂李夫人、佛经说唱画皮影、宋代 影戏最热闹、元朝影戏传欧洲、明朝贵族爱影 戏、清朝贵族影戏箱、流入民间趋鼎盛”来构勒。 可贵的是,宋代无名氏《百宝总珍》“影戏”条文 中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影戏箱具体内容的记录。 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注语之中: 影戏头样并皮脚,并长五小尺。中样、小样,大小 身儿一百六十个;小将三十二替(屉),驾前二替 (屉);杂使公二,茶酒、着马马军。共计一百二十 个;单马、窠石、水、城、船、门、大虫、果桌、椅儿 共二百四十件;枪、刀四十件;亡国十八国,《唐 书》、《三国志》、《五代史》、《前后汉》,并杂使头, 一千二百头。这个戏箱容量惊人,在以后的影箱 里是绝对找不到的。$$ 法国著名电影史家乔洽·萨杜称皮影戏为 “电影的先驱”。据稗史所载:汉武帝因李夫人之 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 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 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据此记 载判断:当时虽仅有影,尚不足以称戏;但设帐 张灯的方法,则显然已是影戏。$$ 设帐,即似今日影院之银幕;张灯实异于今 日的放映机。从皮影戏到电影,时代虽相距在千 载以上,但渊源有别,在形式上可以说百分之百 一脉相承。$$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 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 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着先导作用。$$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 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当地 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 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 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 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 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 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引无数国内外人 士、博物馆垂涎。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 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 术价值。$$ 中国皮影戏深受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 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 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耳其,至今还盛行着皮 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 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毛 泽东、周恩来也曾多次用皮影戏招待外国宾客。$$ 在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就有《猪八戒背媳 妇》、《女娲补天》、《降妖马》、《鸡冠花红》、《老鼠 偷油》、《闹社火》等诸多皮影艺术戏,都是吸取 皮影造型艺术与动作技巧来创作的。有秦腔、眉 户、碗碗腔、秦歌等多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戏 曲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陕西皮影艺 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 格和地方色彩,具有雕刻技艺独特,造型精美生 动,操纵稳健准确,表演细腻传神,形象栩栩如 生的特点。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 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艺术技巧,为 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传统的皮影艺术如何与现代的多种表演手 法相结合?这一在皮影界颇为关注的话题曾在 长沙展开了热烈探讨。在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 术剧院承办的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研讨会 上。来自文化部艺术局木偶皮影处、国际木联中 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的负责人及北 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四川、福建等十几个 省(市)的木偶皮影艺术表演团体的专家围绕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的发展与走向”这一主题展 开了讨论。$$ 研讨会上各方专家讨论得最热烈的核心问 题之一便是:传统的木偶皮影艺术如何与现代 的多种表演手法相结合?进而在不断创新中发 展木偶皮影艺术,使之更加适应当代观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 来自泉州的王景贤提出:当代皮影戏过多 地拘泥于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因而创新度不 够。当代的歌舞、武术等表现形式的加入无疑是 一件好事,但是,皮影戏的本体 传统绝不能丢失。由于当代的皮 影艺术趋同化越来越严重,在不 断的发展过程中突出自己的地 方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自四川的唐大玉则强调自己的观点说, 随着现代各种表现手法的融入,肯定会使皮影 戏的传统本体表现力淡化。皮影戏如果不与时 俱进就会逐渐失去观众和市场,因此就必须在 创新的过程中把艺术性与市场性高度统一起 来。$$ 有一种说法,让皮影自生自灭吧,能生存 就生存,不能生存说明这一艺术已经远远落 后于时代的需要了,湮灭了也没有什么可惜 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强烈反对。他们认 为,皮影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艺 术体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 它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流传广泛、遗产 丰富,同时在美术造型、文学剧本、音乐唱腔、 表演技艺中所体现的高度综合能力也是举世 无双的。最近联合国提出了重视非物质的文 化遗产,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皮影戏在 全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陕西皮影又 是全国影戏艺术的发源地,其艺术魅力无穷。 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门艺术,并将其延续下 去。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抢救散存在民间的 历代皮影戏道具、剧本和有关资料,特别是注 重录制老艺人的音像资料。集中整理并建立 博物馆保存皮影艺术,举办皮影艺术研讨会, 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推动皮影艺术 的繁荣与发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