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一 皮影戏有着浪漫的出身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一 皮影戏有着浪漫的出身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一 皮影戏有着浪漫的出身

【简介】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一方白色的幕布、几根撑起的竹竿、些许吹吹打打的乐手、一个独自唱舞做打的艺人,随着艺人手的摆动,幕布上灵动着或款步而行的小姐,或疾步而往的武生,或袅袅婷婷的弄情女郎,或千军万马的打斗场面,但凡人间悲欢、尘世离合,不管是金戈铁马的交兵还是神魔鬼怪的出神入化、千变万幻,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32

【正文】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一方白色的幕布、几根撑起的竹竿、些许吹吹打打的乐手、一个独自唱舞做打的艺人,随着艺人手的摆动,幕布上灵动着或款步而行的小姐,或疾步而往的武生,或袅袅婷婷的弄情女郎,或千军万马的打斗场面,但凡人间悲欢、尘世离合,不管是金戈铁马的交兵还是神魔鬼怪的出神入化、千变万幻,于小小的幕布上,于咿咿呀呀的说唱中,于或激越或缠绵的丝弦、锣鼓、唢呐的推波助澜下,尽显其中。

正所谓“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便是皮影戏的场面。

这是一种久违的场面。2007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来自河南灵宝、桐柏、罗山等地的皮影团,在省会郑州演了七天,让人们见识了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这样热闹的演出场面,只有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才会出现。一般情况下,人们、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已很难觅到它的踪影。

热闹也罢,新鲜也好,这样的皮影演出正在渐行渐远。

所以,在2006年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它有幸忝列其中,有幸被关注被保护。

皮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河南的皮影现状怎样?

日前,记者先后走访了灵宝、桐柏、罗山等地,见识了仍然活跃在民间的灵宝道情皮影、桐柏皮影、罗山皮影,领略了它们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

皮影源头——一个凄艳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关于皮影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曲。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早在北宋时已有演出。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这样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据说元代皮影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皮影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其中以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

因为是灯光照影呈现在影窗上的艺术,一般来说演皮影少不了皮影人(有地方称皮影子)、影窗、影灯。

皮影人,是用经过特殊加工后的牛、马、驴皮雕刻而成的,再经着色、上油、装订、上竿,这样影人就做成了。

影窗,是用木材做成长宽比例为二比一的长方形木框,用白布包上绷紧,绷好的影窗固定在距地面约80厘米的台板或办公桌上,再简便些,放两把椅子,上面再搁个台板就成了。

影灯,过去是用豆油、煤油灯作为光源,现在多用日光灯作光源。吊在影窗的后上方。弄影人在影灯的前面、影窗上进行表演,观众坐在影窗外面的观众席上观看。

实际上,目前我国皮影有很多种,它是目前流派最多的中国戏曲表演形式。不说细微的划分,仅从大的方面讲,皮影戏就有南方皮影、北方皮影、东路皮影、西路皮影等。

关于皮影的产生,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有汉一代,汉武帝特别宠幸李夫人,李夫人是那种冰雪聪明的女子,面对武帝的娇宠,她不恃宠不献媚,而是对武帝若即若离。武帝虽是皇帝明君,却也带着男人的共性特征,李夫人的若即若离,让他有种神秘感,越是这样,就越想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或许就是爱吧。

可惜的是,李夫人命短,不到20岁就去世了。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对她朝思暮想,有时在梦里都见到她的可爱模样,甚至李夫人不肯和他见面的事,他也觉得合情合理,美人所为。于是他伤感万分,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意,他下令为李夫人举行皇后级别的葬礼,为她在自己的茂陵北选择葬地。有关墓地的规格,《三辅黄图》这样记载:“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

尽管这样,汉武帝觉得还是没有充分表达自己对李夫人的思念之情,就让画师画了李夫人的像,挂在甘泉宫里时常追忆。

画像看得多了,汉武帝更加思念李夫人。于是他便叫身边的那些方士给他想办法把李夫人的魂魄招来和他相会。此时,有一个来自齐国、名叫少翁的方士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个少翁,看上去年纪不大,却自称有200多岁,所以叫“少年老翁”(少翁)。他向汉武帝要了李夫人的衣服,又偷偷叫人照着李夫人的模样在羊皮上画了她的肖像。

一天晚上,少翁摆下灯烛,在李夫人生前起居的地方设起帷帐,在帐前陈列酒肉祭品,又另设一帐让武帝安坐其中,并要求他无论看到什么都要保持风度。然后他便作法舞弄起来。

果不其然,片刻后,汉武帝便远远看见帷帐中出现了一个女子的身影,朦胧间,不觉一惊,那不就是李夫人吗?汉武帝眼看这身影在帷帐中时而安坐时而款款步行,自己却只能远远地旁观,不由得站了起来,但是他刚一站起来,帷帐中的身影便悄然消失了,只剩下一片静寂。

汉武帝被这场面深深打动,伤感不已,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后来汉武帝又做了一首悼念词《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重墀兮生尘,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宁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并命令宫廷乐师将其配上音乐,让宫女们在后宫传唱。

这一短暂的相会,不仅没消除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反倒让他的思念更加深切。枕边唇吻,李夫人仿佛无处不在。有一天,汉武帝在延凉室内休息,梦见李夫人出现了,还将手中的一把蘅芜香送给自己。猛然醒来,他惊奇地发现,虽然只是一场春梦,但阵阵异香仍然留在衣枕之间,很久没有消失。因此,武帝便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在宫女的歌声和如此奇境的反复刺激之下,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更是难以自拔,不久写下了动人的《悼李夫人赋》:

美连娟以修兮,命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托沉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

这个故事虽然很美,但很多学者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认为,《汉书》的记载有误,因为少翁被杀的那一年李夫人还没有入宫,因此他不可能为李夫人作法还魂。学者们认为,汉武帝思念的那位美人不是李夫人,而是他的另一个妃子,来自赵国的王夫人。

李夫人也罢,王夫人也罢,想来汉武帝的思念是真实的,而少翁演的皮影,大抵也是真的。但不管怎样,后人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毕竟,它给本就神奇的皮影增添了凄艳而美丽的成分。

其时,稗史记载了这样的片段:“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

皮影戏始祖有人说是唐明皇

有一种相对为大家接受的观点,说皮影戏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而兴盛于明清。

毕竟,有汉一代方士的设局,并没有让皮影戏传播开来,换句话说,没有将它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真正的开始当在盛唐。

有唐一代,唐玄宗热衷于戏曲,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因此,唐玄宗被称为戏曲界的祖师。

河南罗山艺人陈光辉说,罗山皮影的始祖是唐玄宗。

2007年3月中旬,记者走进陈光辉稍显昏暗的堂屋西间,只见迎面墙上供着的乐王爷牌位便是唐玄宗李隆基。

“当时唐明皇(唐玄宗)的娘娘剪纸演皮影,唐明皇也多参与其中。后来人们把唐明皇当作皮影戏始祖。”陈光辉说,“在我们这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谚语:‘自从盘古开天地,唐王演戏乐工留;剪下纸人与纸马,传与后世把神酬’。”

历代帝王中,对文艺贡献最大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这应该没有异议,他对戏剧、歌舞、音乐都深有研究,创建过戏剧活动中心——梨园,被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师。

戏曲界俗称梨园行,演员称梨园子弟,缘起就是唐玄宗。据历史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在当时长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玄宗亲自按乐之所。当时还设有宫内梨园法部、梨花园、太常系统的梨园别教院、洛阳梨园新院等,所以乐工多出梨园。梨园,实际上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直到现在,人们依然供奉玄宗为戏曲界祖师。

但皮影戏究竟何时成熟,唐玄宗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待考

究。但想来偌大的梨园内,汇聚了全国各地各门各派的艺术精英,皮影自然也不会落下,如此说来,唐明皇乃皮影戏祖师,也不算过。况且他是皇帝,地位至尊,根源显贵,自然抬高了流派的尊贵,这样说也就合情合理了。

真正有史可查且记载皮影较多的当在北宋,南宋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人物禽兽,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伪参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也。”

这样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最初皮影戏是“纸影戏”,也就是说皮影子是用纸做的,后来才发展为用皮做;二、皮影戏融合了“宋人话本”,也就是现在的脚本,要有人物动作,还要有故事的旁白。

关于皮影,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做了较详尽的叙述:“崇观以来,在京师瓦肆的技艺,计有童十五、赵七、曹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大姐、丁义、瘦吉等弄皮影戏。”

这段记载,不独说明了皮影戏在有宋一代的滥觞,还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独立制片家,对于河南来说,更有意义。它至少说明,现代意义上皮影的形式,成熟当在有宋一代的都城汴梁,河南是皮影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地。

另外,当时的很多私人笔记,都提到了皮影戏,像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记载:“更有弄影戏者……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

《武林旧事》卷二曰:“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竟集,如绯绿社(杂剧)、绘草社(影戏),若三月三日殿司真武会,三月十八日东岳生辰,社会之盛,大率类比,不暇赘述。”

这样的记载,说明当时皮影已广泛流布于民间庙会、草野之地。

《武林旧事》卷六还有这样的记载:“诸色技艺人,计有影戏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池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裕、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

有宋以降,乃至明清,皮影戏更是呈泛滥之势,如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载:“每看影戏唱词,私记其宫殿龙凤之语……盖记南宋假皇侄之故事,其情节盖依据宋人杂记也。”

吴骞《拜经楼诗话》记载:“影戏或谓仿汉武时立夫人事,吾州(指海宁)长安镇多此戏。查《古盐官曲》有:‘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盖影中人物皆绘革为之,且熏以辟也。”富敦礼《燕京岁时记》载:“影戏借灯取影,情节哀怨异常,老妪听之,多能泪下。”

此时的皮影艺人,往往一人兼数职,编、导及配乐,乃至唱、说、动作一手包办,当时有句民谚:“脚打锣,手打鼓,口唱曲,头还要撞钟。”形容弄影人忙得不可开交。当皮影戏开演之时,鼓乐声中,如真实的舞台一样,幕幔上角色便粉墨登场,此时,皮影幢幢,角色杂陈,生旦净末丑次第说唱,但实际上,舞台后面,只有一位老艺人在巧舌如簧地喧嚷着万分的热闹。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有观点认为,皮影戏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目前河南尚存的、有代表性的地方皮影是灵宝道情皮影、罗山皮影、桐柏皮影,它们都出自明清一代,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图为皮影艺人在表演。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