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二 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二 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5

【类型】报纸

【篇名】“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二 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

【简介】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让皮影正式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员,流行于酒肆茶坊,甚至登堂入室作为皇家庆典点缀的,应该是有宋一代,其时汴京(开封)皮影的繁荣兴盛,《明道杂志》、《梦粱录》等都有描述。 实际上,因为直观的影像,优美丰富的唱腔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很快广泛传播开来,并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32

【正文】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让皮影正式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员,流行于酒肆茶坊,甚至登堂入室作为皇家庆典点缀的,应该是有宋一代,其时汴京(开封)皮影的繁荣兴盛,《明道杂志》、《梦粱录》等都有描述。

实际上,因为直观的影像,优美丰富的唱腔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其具有特殊的魅力,很快广泛传播开来,并走向国外。

据史料记载,约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皮影戏班就开始进入蒙古人的军营,并随着军事征战传到中亚、土耳其一带,随后到达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大约在十七世纪,皮影经由天主教教士传到西欧各国。

其时,南亚、波斯、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都相继出现了皮影。皮影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大概源自有宋的南迁。宋都的南迁,使工匠和艺人有的被掳到金朝皇室、贵族之家和军中,有的被转卖,有的被押送他乡,皮影正是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传播开来的。

十四世纪,波斯历史学家雷士丹丁记载了成吉思汗的军队在波斯演出皮影戏的情景:“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有中国的演员到波斯,该演员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表演许多国家的故事。在埃及沙拉丁的时候,用影戏作为最好的消遣品。”

公元1767年(清乾隆32年),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的全部形式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在马赛和巴黎演出。在法国,皮影被称为“中国影灯”。后来经法国人凯伦德·艾克的改造,使用了法国的民族服装及语言,从而形成法国皮影戏,即“法兰西影灯”。1776年,一位名叫赛拉梵的人开设了一家灯影戏园,从此,中国皮影植根于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后又间接传入英国。

1774年,德国大诗人歌德(1749~1832年)曾在展览会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中国皮影戏。他本人极为喜欢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1781年8月28日,在他32岁生日的时候,他以举办中国影戏演出来庆祝自己的生日,并以此招待来自王宫的贵宾。

法国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称皮影戏为“电影的先驱”。

皮影阳春白雪式的游戏

皮影为何一经产生便会有如此魅力?不但在国内广泛传布,而且飘洋过海在海外扎了根?说到底,皮影是门艺术,是弥散着特殊气息的艺术。

看过《大明宫词》的人,大概都会着迷于这个情节:一方白布,白布上升起一轮太阳,百花齐放,鸟语花香。

但演这场皮影戏的不是艺人,而是皇帝李治和贺兰氏,他们演得十分投入,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物。

女(贺兰氏扮):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男(李治扮):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衣锦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女: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泥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男: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身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女: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调戏的是怎样多情的一个女子?她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虚掷三年,把锦绣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梦。

…………

李治和贺兰氏的演出极其投入,也极富感染力,这样的一个场面,其实道出了皮影戏的本源——玩。

皮影戏不仅是供人欣赏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

但很久很久以前,只有皇室显贵、王公贵族才有条件玩皮影,譬如唐明皇,譬如李治。

1933年出生的河南灵宝道情皮影艺人索辛酉说,道情皮影就是为了“耍”,这里所说的“耍”就是“玩”。

“说到底,灵宝道情是为耍而存在的。”索辛酉说,“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人都爱耍,成风了,农闲时,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手艺绝活,在村里比划比划,没有人想出去挣钱。那时经常玩的有一二十人,我也就是在那时喜欢上皮影的。皮影看上去简单,但那个小小的舞台上,却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透出的故事又是那样让人着迷,所以,只要有耍皮影的,我就想方设法去凑热闹,就这样慢慢上了‘瘾’,后来还拜了师。但那时学皮影,就是为了找乐子,图的是开心,闲下来没啥玩啊。只是后来,演皮影开始卖票了。”

皮影戏看上去简单,一方白布,几个皮影子,但要表演起来,尤其是要表演出名堂,表演得让人感同身受、让人喜欢却不容易。

皮影子一般都是三根小棍支撑,它的动作全靠艺人双手来操作,将影人的形象在白幕上展现,影人的行、止、动、静乃至喜怒哀乐,都由艺人掌握,这是非同一般的功夫。所以皮影行有“皮影好学,三根棍难戳”的说法。

具体操作起来,也有讲究,比如文场戏的起、坐、走、观、饮、叩首、指责、接旨、整冠、捋须、束带等,都要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都要能表现出细节的真实来。而武戏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带兵叫阵、校场比武”等,则要表现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这都需要手上的功夫,所以,皮影戏招徒收徒是非常严格的,不光看他是否喜欢,还要看他有没有发展前途,有没有天赋。

索辛酉说,他小时候,伊庄镇西车村是灵宝有名的戏窝子。那个时候,西车村的皮影班子最多,但收徒也最严格,不论班子大小,一般只能有一个学徒。

灵宝道情皮影有一个班规,那就是没有师傅,行里都认老子为师爷,“八仙”为师傅,所以一个班子里即便是师徒关系,谁也不叫谁师傅,也没有人敢称师傅。

“戏文”以韩湘子为多,还有些神话,如《西游记》、《七仙下凡》等,另外还有些梁山戏、“耍戏”、“笑话戏”,而这些戏也多为老百姓所喜爱。

在以前,灵宝道情皮影是有严格规矩的,索辛酉记得民国三十六年的一场演出,那时演出要穿长袍戴礼帽,桌子一摆,大男小女整整齐齐、规规矩矩,不准乱说话,也不准乱瞅乱看。

据说当时灵宝大河西闫家村对皮影的演出,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譬如为调一种乐器简板,闫家做了满满一屋子,才挑出一件理想的来。

“扎纸扎离不了糨子,唱道情离不了湘子。”说明湘子对于皮影戏的重要性,也说明神话传说在灵宝皮影里占据的统治地位。

索辛酉说,灵宝道情皮影是典型的“阳春白雪”,原本是很高雅的东西。索辛酉家里保存着有清一代传至今日的简板,那是他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传下来的,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索辛酉手里,那也是索辛酉的无限荣光,没有多少艺人能有这样的真传的。这个简板,其上有八仙图案,还有两句诗,基本代表了灵宝道情的内蕴所在:“细声渔鼓遏行云,雅韵金钟白雪”。

皮影制作一种复杂的综合工艺

要想有好的演出效果,道具的准备也很重要,譬如皮影子的制作,它是演好戏的基础的基础。

说到做皮影子,桐柏著名皮影艺人岳秀良说,这很不容易,也很有学问。

“先是泡毛,最好是在冬天。泡毛也有讲究,你不能只用一个地方的水泡,什么季节泡多长时间都有讲究。而去皮上的油,最好在阴天,因为阴天皮上的油发软,容易去掉。这样掌握好了,立体性强,年限长,不走样,不收缩,不褪色。若是泡制不好,容易变色,而且很有可能几百块钱一张的牛皮就不能用了。尤其是在夏天,这更难掌握。因为夏天皮易腐烂,难掌握,每天得看几次,看色变,以便进行下一步处理。一不小心就腐烂掉了。”岳秀良说。

2001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田明子到桐柏考察皮影时,想让他赶制几个造型,因为是夏天,他废掉了两张牛皮才做成。

桐柏皮影的上色,也很有讲究,一般都用土色,不用化工原料,因为化工原料透明度不好,用化工原料制作的皮影,白天看颜色很鲜艳,到晚上,灯光一照,就是一个黑屏。

实际上,染色所用土色都来自自然,比如桃花、月季还没长开时,

取回来加工而成。

道情皮影艺人索辛酉也说,做皮影可不是简单的活儿,首先要有皮影子,而这一步是最难的,要选用牛皮,不能用羊皮。选牛皮最好选一到两岁的牛的,用水泡、刮净,里面的油外面的毛都要刮净,再钉到墙上晒干,按图案画出来,用刻蜡纸的笔画,最后用斜刀圆刀等工具刻出来。

罗山皮影艺人周盛安是个集演出、制作于一身的人物,说到皮影子的制作,他如数家珍:“做皮影必须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上色固色、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工序,每一步都要细心,含糊不得。”

比如制皮,首先要把选好的牛皮放在有纯碱的溶液里浸泡,以去掉皮上的毛和油,浸泡时要翻动皮子,以便溶液能均匀浸透到皮子的每一部分。皮子泡好后捞出沥水,用刀刮净油脂和毛,再将皮料放在清水里浸泡数天,捞起晾干,皮晾干后,再根据影人部件大小,将皮料裁好,并用锤面平光的铁锤,在十分光滑的铁砧上将皮料锤到光平透明为止。

镂刻也是非常复杂的程序,在同为道情皮影艺人的索辛酉弟弟索午酉家里,记者看到了二三十把刻刀,刀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而每一把刀的具体用法,都需要艺人熟练掌握。

一般情况下,刻制线状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关于雕刻,有一些专门的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另外,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

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而要完成一件皮影,仅雕刻就需要3000刀。

皮影镂刻成后,便是上色了。一般情况下,皮影所用的颜料就五种,分别是赤、青、黄、绿、黑,当一批皮影子上好色后,还要进行固色。固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掉色,固色是把熬制的桐油,放凉后上到刻好的皮影上。

制皮影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缀结。一个皮影人物是由多个部件连缀而成的,连缀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个部件。

连缀好后,还要把准备好的三根竹棍安装上去做操纵杆,其中一根竹棍固定于影子颈部,另两根竹棍分别装于两只手的腕部,这样,皮影子就可以灵活转动,根据剧情需要或闪转腾挪或款步而行,影子也就成了“活人”。

有了这样的“活人”,皮影戏的演出才能“活”起来。

一方白布、几个皮影子、三根小棍,皮影戏看上去简单,但要将影人的行、止、动、静乃至喜怒哀乐都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需要艺人有非同一般的功夫,所以皮影行有“皮影好学,三根棍难戳”的说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