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347年的西府皮影戏谁来扛旗
【类型】报纸
【篇名】家传347年的西府皮影戏谁来扛旗
【简介】古小龙 文 /图 想当年,一台西府皮影戏能轰动十里八乡,其魅力远超过了今天的欧美大片、明星摇滚。 从 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岐山人王庆拉起了皮影班子自号“王庆班”始,至今这个家族已“灯下作业” 300多年。 如今面对新文化四面冲击,王家皮影戏是否还像他们的先辈锣鼓一敲,台下人山人海呢?近日,记者奔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19
【正文】
古小龙 文 /图 想当年,一台西府皮影戏能轰动十里八乡,其魅力远超过了今天的欧美大片、明星摇滚。 从 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岐山人王庆拉起了皮影班子自号“王庆班”始,至今这个家族已“灯下作业” 300多年。 如今面对新文化四面冲击,王家皮影戏是否还像他们的先辈锣鼓一敲,台下人山人海呢?近日,记者奔赴“王庆班”发源地——岐山雍川镇何家村,采访了第六代传人、今年 68岁的被誉为“西府戏剧大王”的王云飞,尽管老人诸病缠身,但依然舍弃不下这几代人数百年打磨剪裁的“牛皮人人”,他唯恐西府皮影戏在他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 8岁学艺 60年不改初衷 多年来夜间演戏,王云飞的双目受到伤害,又患有多种老年病,现在,他已很少亲自灯下献艺了。大师说,他 8岁那年即 1949年辍学在家,便被父亲逼上了皮影之路。 演皮影戏,并非只是挑绳子耍灯影,第一关就是要精通秦腔的各式唱法。他在跟着父亲王积财学戏的同时,先后拜许多师傅,像岐山过去著名的皮影戏艺人“四海”、董步荣、杜好力等人,王云飞从他们那里学来不少东西。比如“四海”教其《青龙关》、《淮土关》、《天水关》等戏,董步荣教其《周公征东》,杜好力教其《抱琵琶》、《白蛇盗草》——他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学习人家的剧本内容,以及挑线演技、唱腔道白。学会了秦腔以及其他演技还上不了台,这第二关就是挖弄牛皮,即要把一张“面目全非”的牛皮打磨裁剪成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父亲手把手调教下,他不畏寒暑地练习泡制、刮削、打磨、暴晒、出汗等绝招,几年下来,他心领神会,大器早成, 14岁便从父亲手中接过帅旗,惹得方圆几十里的戏迷跟着戏班赶场子。 王大师说,县志记载,王家戏班六代人中,开山鼻祖王庆以弦板腔演出,第二代王忠清,他最初演弦板腔,后改为西府灯盏碗碗腔,从业约 40余年。稍后,虽也有间断,但到了王云飞的太爷王振顺那辈,又重操旧业,成为第三代,他也唱灯盏头碗碗腔。到了第四代王云飞爷爷王静荣时,灯碗腔不受欢迎了,爷爷嗓子好,人也聪明,便改唱秦腔并演皮影,能唱四百多本戏,但没有文字剧本,都记在脑子里,但凡“三口腔”——花脸、须生、旦角都能唱,唱演的戏很正统。西府人说,唱戏伤气,王静荣后来死于气管炎类疾病。“王庆班”在王静荣时改为“乐顺班”,解放后又一度更名为“新艺社”,现在称“王云飞皮影班”。 受传统观念影响,家传独门绝学一般传男不传女,更不可能向异姓之人透漏半点“风声”,然而王家则不同,他家的祖传皮影宝箱,常常借给其他戏班,并且毫不保留地教授他们使用诀窍,长此以往,王云飞不记名的徒弟遍布宝鸡各地,他们都从王家学到了不少绝活,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王云飞,使得西府皮影戏流传至今! ■ 80多部剧本都记在脑子 王大师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博闻强记。王家祖祖辈辈唱皮影戏均无文字剧本,而是口头传授,王大师也不大识字,但脑子里铭刻的80多部剧本,都几乎一字不落地倒背如流。 早在 2005年,大师就有一个心愿,找一位文字功底深的热心人,帮自己记录剧本,让这些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的“国宝”流芳百世,可是他认识的人不是工作忙没时间,就是语言组织能力差,要么就是对皮影戏没有兴趣。 正当绝望之时,有一对素未谋面,却对王大师仰慕已久的夫妇突然叩门而来。他们告诉大师,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听王家班在村子里表演皮影戏,当下正宗的皮影戏所存无几,面临失传危机,恳求王大师将王氏皮影的剧本和盘托出,记录纸上,流传后世。 于是一拍即合。原来他们是来自西安交大的教授李志杰夫妇,也是岐山人,老家离何家村不远,本身就是铁杆戏迷的两口子,被王大师拉上炕,一边大口吃臊子面,一边听大师一句一句唱。 就在这一天一夜,王大师唱了《周公征东》、《文王聘贤》、《临潼山》、《秦琼表功》等珍贵的皮影戏脚本,李志杰夫妇认真笔记,昼夜整理,终于在 2006年出版问世,但是李志杰的书也只是收录了王大师的 20个剧本,还不及四分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大师脑海里的 60多部戏,诸如《孝廉卷》、《财神图》、《李双双》、《夺印》、《电杆河边》等还没有人记录整理,这让大师至今寝食难安。 如果再没有人出力出钱抢救,这流传了数百年的西府皮影戏将彻底失传! ■苦觅有志青年扛大旗 在王大师的奔走和撮合下,有 11位来自宝鸡各地的皮影艺人汇聚在一起,艰难而执着地经营着“王云飞皮影班”。 他们之中有:今年 80岁,主管班鼓、战鼓、干鼓兼唱须生的李启劳老人,来自陈仓区阳平镇 ;打锣、梆子兼小生的同村人赵怀斌 73岁 ;板胡、唢呐、打扬琴的阳平镇周广田 77岁 ;拍钹兼须生,来自岐山雍川镇解刀村的林志兴 56岁;司手锣、唱旦角,赵宗禄 53岁,杨仁权 53岁 ;来自凤翔县刘家塬的景爱仙和协助挑线兼唱旦角的王秋占年龄最小,也 43岁了。 大师和他的班子扮演着江湖角色,不管哪里来找他们,就一个个抄起“家伙”,拉起幕布上演着他们的“绝唱”。 1985年,他们还给 13国驻北京的大使表演过,也被邀请到北京、上海、天津,说到这里,王大师三分兴奋、七分苍凉。 演皮影戏花费也大,更新道具、通信联络都需要花钱。现在岐山的戏价是每本 150元左右,每台戏一般需要三天两晚上。这两年王云飞被授予“大师”级别和称号后,戏价逐渐高了起来,一台戏五本能收入近千元。 虽然唱戏能给王大师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可是大师并不看重这些,在几十年前,他经常看到的是:在村子里,在庙会上,他们被包围得水泄不通,看他们皮影戏的人如潮涌,想学皮影戏的年轻人也是接踵而来,可是现在,鲜有后生再来学这门手艺。 王大师既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研究员,又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然而,拥有众多重量级称号,拿过无数重量级大奖,对西府皮影做出巨大贡献的王大师,如今拖着病躯依然执着地传承着西府皮影戏,但却没有拿到我省“非遗”传承人的名号,这也令这位老人十分费解! 让王大师稍感慰藉的是,过门多年的儿媳王秀玲,酷爱这份家族遗产,她有志于接过父辈的旗帜,成为王家皮影的第七代传人。同时大师说,西府皮影作为历史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奇葩,仅传给一两个弟子的确有些单薄,他热诚欢迎有志于传承皮影戏的年轻人来找他,如果他有恒心,不怕吃苦,那么将毫不保留地把他一生的绝学传授于他,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心愿!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