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演绎活灵活现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八旬老人演绎活灵活现皮影戏
【简介】 刘凤林以前多次下乡表演皮影戏 每一个皮影都有“生命” 可以说我们东北人,我们“闯关东”那叫生存性创业,叫做“穷闯南、富进京、死逼无奈闯关东”。最初我们东北人的祖先都是被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一路顶风冒雪,和豺狼虎豹搏斗,和荒山野岭搏斗,最后活下来,最后开荒、种地、繁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52
【正文】
刘凤林以前多次下乡表演皮影戏
每一个皮影都有“生命”
可以说我们东北人,我们“闯关东”那叫生存性创业,叫做“穷闯南、富进京、死逼无奈闯关东”。最初我们东北人的祖先都是被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一路顶风冒雪,和豺狼虎豹搏斗,和荒山野岭搏斗,最后活下来,最后开荒、种地、繁衍后代,于是就有我们大家今天坐在这里头讨论创业文化问题了。
——摘自《邴正讲演录》
皮影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戏剧艺术奇葩,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近日,记者拜访了梨树县从事半个多世纪的皮影戏艺人刘凤林。在这个行当中,85岁的刘凤林能演唱、能绘画、能刻影、能编影词,是一位能拉会唱的“全把式”。
一身好技艺
皮影戏学得惟妙惟肖 他是戏班里的红人
6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四平市桃源路绿树成荫的一家老年公寓,在二楼的一所夫妻间里,见到了85岁的皮影戏艺人刘凤林。他向记者唠起了他与皮影戏艺术的深厚渊源。
1927年1月,刘凤林出生在梨树县双河乡陈大窝堡村5社,因为家里贫穷,10岁时就辍学了。“1945年秋天,我19岁,邻居梁老疙瘩来到小城子逛大庙,把影匠戏班子请到家,搭台子连唱三天皮影戏。我的叔伯舅舅崔显棠央求崔影匠收我为徒,唱影的几位老人拿出一本《滑台关》影词,让我唱,我毫不含糊地唱了起来,打板的、拉弦的、掌鼓的……几句唱腔下来,崔影匠听我能跟住板,就收我为徒了。”刘凤林说,“我年轻时,好多戏都能唱,而且我一唱,叫好声不断。”刘凤林兴奋地讲,皮影戏是融绘画、雕镂、音乐、操纵、演唱于一体的一整套技艺,他全能做下来,唱了半个多世纪,他不仅能唱,还能刻影,像他这么全科的皮影戏艺人,在当时的艺人中也是不多见的。由于刘凤林的模仿能力极强,他样样都学得惟妙惟肖。不久,他就成了戏班子里的红人。
剖析皮影戏
表演是皮影戏的灵魂 唱腔是皮影戏的血液
聊了一会,老人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的宝贝,记者一看是一些自画的皮影图谱、手抄的7本《滑台关》影词,还有《皮影相关资料》、《二十四孝图》等一摞子手工书卷。“你仔细看看,图谱上画的是太监、状元、皇上、佘太君、马、老虎以及楼台殿阁等影身、影头。”刘老指着他珍藏的宝贝给记者讲解着。记者发现,图谱画的皮影人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其线条和形体,简洁典雅,疏密虚实。记者看到,影词的每个字都是用钢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的,其中有许多还是繁体字。
老先生抚摸着一本又一本的影卷说,早年梨树一带的皮影戏非常活跃,解放前后特火爆,村里遇到红白喜事或节假日,都要演皮影戏。剧目也非常丰富,那时候我们会唱的有五六十部。那年月没电影、没电视,皮影戏十分流行。夜幕下,一帘白布,几盏明灯,锣鼓声中,人挤人推的场面中,皮影戏总是要唱到半夜。
表演是皮影戏的灵魂、唱腔是皮影戏的血液,而影人能从皮影中走出来,有自己的“生命”,完全归功于雕刻手艺。刘凤林老先生拿出一把自制的木柄刻刀,向记者讲解了用钟条和苘麻根部制作刻刀的秘诀:刻影有粗有细,是一项复杂的技艺。刻影不能使笨劲,要有技巧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投入真情,眷恋皮影,痴迷皮影。
刘凤林说,他在50多岁时,用一年时间,自编了一部反映唐朝李春湘当皇上的皮影戏剧本《兴隆山》,共分8本影卷,11万多字影词,这部皮影戏在当时的四平一带火了20多年。截至目前,他共收集整理了影词50多万字。
“两年前,我珍藏了几十年的影窗、影头、影身、影箱子、书车子、影刀等藏品,以及《兴隆山》、《卧龙山》、《铁树开花》、《梅花亭》、《乾天剑》、《党人碑》等八部影词全卷,全都献给历史博物馆了。”刘凤林说,国家能收藏,就是件好事,意味着这些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不能失传了。
刘凤林介绍,制作皮影,一般用上好的驴皮,驴皮刻的影质量好挺实,先将驴皮在水中泡软后,经打磨使其光亮透明,将样稿画在处理好的驴皮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用刻刀镂空后,描上颜色,就能透出美感,人物的善恶美丑,就更鲜活了。演出时,演员在影窗(半透明的白布)后,将皮影紧贴屏幕上,熟练地耍动,灯光将镂空的皮影人投射在屏幕上,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观众坐在灯光对面观看,幕布上的皮影以鲜亮的色彩,展现着有声有色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尤其是表演神话故事,影人腾云驾雾,不断做出各种高难的动作,热闹有趣,观众十分喜爱。
皮影戏开场
说快板、讲笑话 逗得大家哈哈笑
当年刘凤林下乡演皮影戏,一般是在暑伏后,那时挂锄了,玉米摇着红缨,高粱举起红穗,在瓜果的香气中,累了好几个月的人们可要喘息几天了。皮影演出多在屯子里的场院进行。一通锣鼓响过后,皮影戏就开场了,首先蹦上台的是两个小丑:大下巴和小矬子,艺人叫他们大师兄和小师弟,两个人的造型是一只手大,一只手小,看上去就滑稽。先围绕乡下生活表演两个小段,说快板、讲笑话,在影窗上戏耍一番,有时把这个屯子里的人和事即兴编上几句,逗得观众大笑。两个丑角手中的道具也怪,小矬子拿一对女人槌布用的棒槌,大下巴拿一把扎枪,二人在锣鼓声中对打,打得有趣,唱得怪异。
有一次皮影队在乡下演出时,到一家吃“派饭”,因当时困难,住户用土豆汤来款待艺人。晚上演出休息时,拿扎枪的大下巴边打边对小矬子说:“左一枪,右一枪,扎出你肚子里的土豆汤。”逗得大家哈哈一笑。
制作皮影不光要有良好的技艺,还要领悟出皮影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这才能表演得形象逼真、形神结合。刘凤林老人刻出的皮影人物,男的多宽额丰满、身体魁梧,女的鼻尖小,纤细俊俏。
逢年过节或求雨等活动,村里由一个有声望的人负责,到各家集资唱影,这种形式称为“会影”。会影一般唱七天到半月,还杀猪宰羊,特别隆重。对于个人求子、有病人或家中有难事许下心愿的,请艺人唱几天影,叫作“愿影”, 愿影至少唱三天。除了“愿影”外,每逢年节及其它民俗活动,演唱“寿影”、“乐影”、“喜影”、“堂影”、“太平影”、“丧影”等。当时雇一场皮影戏,用4担高粱作价。
学者们认为皮影戏艺术起源于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从戏剧形式看,皮影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多年。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皮影戏正面临失传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刘凤林说:“我最大希望是能让皮影戏保存下来,发扬光大,传承后人,给大家带来欢笑,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皮影戏艺术在民间艺人的操持下,让这些驴皮制作的小人或翩翩起舞,或闪转腾挪,有很强的艺术性。刘凤林认为,皮影戏有着灵活、可爱、幽默、有趣等时尚气息,如今动漫片很火,完全可以打造出一种融合现代卡通和皮影动画的特色表演形式,这样既传承了两千年的文明,又促进了新兴动漫产业的发展。(马卉 记者 高鸿 报道/翻拍)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