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皮影戏打造—— 逐渐式微中的一枝独秀
【类型】报纸
【篇名】靠皮影戏打造—— 逐渐式微中的一枝独秀
【简介】 皮影戏作为一种逐渐式微的传统艺术,在国内很多地域已经逐渐消亡,却在某些地域一枝独秀,并成为占领演出市场的招牌节目,不能不称为一个特例。六一临近,随着河南演出市场的逐渐升温,不少演出商开始瞄准儿童剧演出市场这块蛋糕,在一些演出商仍然将六一期间的演出照旧锁定童话剧、木偶剧之时,河南中州影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32
【正文】
河南也有皮影戏,但却没有推而广之,很多观众与它尚无一面之缘。他人可以靠同一种艺术形式占领市场,在此探讨他们的“利器”,也是为了寻求本土传统艺术值得借鉴的法宝。——编者
□他山
【流传曾非常广泛】
皮影戏是我国目前唯一用平面艺术造型来直接进行演出的戏剧艺术。它是利用“光”和“影子”的科学原理与绘画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而发明创造的一种用“影子的活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形式。皮影戏在我国流传的区域曾非常广泛。
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做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又传说汉武帝刘彻“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醒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
从目前可查的史料来看,与皮影戏最为类似的胚胎应始于唐代,在我国现存的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有“僧徒夜诵经卷、装屏设像”的文字记载(见孙楷第著《傀儡戏考原》)。而关于皮影戏的确切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弟,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又据宋高承所著《事物记原》记述:“仁宗时,小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话加缘饰,作影人。”更为详细记载皮影戏的史书见于1147年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和1235年灌圊耐得翁著的《都城记胜》。
元代初期,擅长轻装、携带方便的皮影戏曾作为军队的一种主要娱乐活动而随军进行流动演出,有的还曾远征到过波斯。明代,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受到了皇宫、王府的重视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清代初年至道光年间是皮影戏的极盛时代。
早在公元13世纪初叶,皮影戏首先传入南亚各国。元代传入波斯,公元15世纪传入埃及,17世纪辗转传入土耳其,18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各国。
【正在超速消亡】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曾经进行过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皮影戏田野调查,考察了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十个省市的68个县。调查现实,近几十年来,皮影戏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消亡,例如潮州的“纸影”数十年前还在上演,但后来蜕变成铁枝傀儡,只留下了“纸影”的名称,现在连铁枝木偶也十分罕见。至于甘肃、陕西、四川、河北、山东及辽宁的皮影戏,同样也在飞快地消亡。技艺失传、脚本散失、道具大量流失境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在年轻人对皮影戏了解甚少,也没有多少兴趣观看。“长此以往,我国皮影就会像敦煌文书一样,成为文化史上一桩憾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曾对中国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深为担忧。而印尼的皮影戏经过申报早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据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河南省以往除罗山、灵宝、桐柏、新县等地外,还有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均有影戏艺人的组织。但目前仍能坚持演出的也只有豫西的灵宝,南阳的桐柏和信阳的罗山、新县等少数几个县了。
【靠精品闯出市场】
据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院长何迪明介绍,木偶、皮影是他们的两个重要支柱。他们的皮影戏《龟与鹤》、《采蘑菇》、《哪吒闹海》、《聪明的伊敏》、《三只老虎》,木偶戏《金鳞记》、《智取威虎山》、《三打白骨精》、《马兰花》等,都是经久不衰的上乘之作,许多外地演出商大多是慕名而来。虽然,为适应时代需要,早几年他们也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市场营销部”,但都极少在外奔波、公关,多数是坐在办公室里凭一部电话就成交了演出事宜。前年,他们在广东的“中山纪念堂”、武汉的“湖北大剧院”就接连演了几十场。去年,该院将传统剧目《马兰花》重新创排、包装后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大赛,成为全国10多个参赛木偶皮影戏剧团中唯一获奖的精品剧目。由于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北京、上海、山东、安徽、南京、广东、福建等省市的演出机构人员纷纷登门“订货”。该院今年又组织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中、小型剧目赴山东和广东演出一个多月,共七八十场。
据何院长昨日介绍,国内现在以皮影戏为主打演出样式的专业艺术院团并不太多,知名的有北派代表河北唐山皮影剧团,他们则是南派的代表。作为有50多年历史的演出团体,他们曾毫无保留地把优秀剧目和演出经验输送给唐山院团。目前的南北相比,南派在制作和雕刻上更粗犷一些,色彩更鲜艳一些,以动物戏为主,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而北派则在制作和雕刻上更细腻一些,主要以人物戏为主,以表现唱腔为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根据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和要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并通过超大画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次是南派皮影戏第一次到河南演出,他们精选了代表剧目,曾获得文华奖的《三只老鼠》也在其中,希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观众也能够认可。
国内唯一获得文华奖的皮影戏节目《三只老鼠》
传统造型之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