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陇上戏苑]灯影琴声中的陇东皮影戏

[陇上戏苑]灯影琴声中的陇东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陇上戏苑]灯影琴声中的陇东皮影戏

【简介】 陇上戏苑 灯影琴声中的陇东皮影戏 陈宗斌 “生丑净旦一口道出,两手对舞百万雄兵。”随着新春的脚步声,陇东皮影也在当地登场了。 皮影,又称“牛皮灯影子”“灯影戏”,它是集造型艺术(剪纸、年画、门画、雕刻等民间美术)和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02

【正文】

陇上戏苑

灯影琴声中的陇东皮影戏

陈宗斌

“生丑净旦一口道出,两手对舞百万雄兵。”随着新春的脚步声,陇东皮影也在当地登场了。

皮影,又称“牛皮灯影子”“灯影戏”,它是集造型艺术(剪纸、年画、门画、雕刻等民间美术)和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队霸谝?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因此,皮影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中国戏剧艺术的半壁江山。虽然在现代影视传媒的冲击下,皮影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许多地区濒临消失。但在我省陇东地区仍然保存着最原始和最淳朴的皮影艺术。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陇东的环县皮影便名列其中。

环县古称环州,它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是代表甘肃省独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奇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陇东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创造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陇东皮影戏可能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流行起来。清代中叶,陕西东路皮影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彬县、长武传入我省的平凉、庆阳、环县等地,所以这些地区的皮影造型方法和制作工艺与陕西东路皮影是一脉相承的。

陇东皮影戏的班(社)组成一般只有六七名演员,戏箱一头毛驴可载,舞台为“七长八短(木椽)五页大板,四条撇绳一挽,十二根线串(即细麻绳)六页芦席一卷,撒下镢头,你再甭管。”此顺口溜极言其甚为简便之意。陇东皮影戏演出简便,最适宜在广大农村搬演。较大的村镇,每年都有一大二小的乡俗演出。一大者指舞台演唱一台大戏;二小指每年需唱两台皮影戏。春播前一台,预祝一年四季吉祥如意,盼来个好收成。秋收后的一台,是庆贺五谷丰登后,给神还愿的戏。

陇东皮影戏大多在晚上演唱。为满足大家看戏的欲望,有时候白天也演唱。现在的皮影班除到各地参加巫俗活动之外,时常还会应邀参加农家的婚、生、寿、丧等民俗礼仪活动。过去的皮影班在陇东地区常称为“串窑洞的”“戳皮猴子的”。

陇东皮影剧目反映了当地民众习俗与信仰,除常见的传统剧目外,皮影戏增加了《封神演义》等民间话本改编的曲目内容。陇东皮影戏以陇东人的感情意念为基础,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传承性劳动的积淀,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于皮影的深入学习、研究,对传统资源的整合,使传统民间艺术再生和复活。从而使更多的人感受到皮影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向我们演绎出一幅幅中华文明“活”的发展史。保护、传承、创新皮影艺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