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姚子兴:德清皮影戏最最后传人

姚子兴:德清皮影戏最最后传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姚子兴:德清皮影戏最最后传人

【简介】 皮影雷峰塔 皮影道具 皮影剧本 皮影 □记者杨晓燕 □实习生张敏华 □通讯员姚根华文/图 入秋后,禹越镇杨家坝村渐渐有了秋意,农户门前的石榴树已经挂满了石榴。村里,一位老人常常独自坐在家门口,静静地想着些什么。 他就是74岁的老艺人姚子兴,如今已是德清皮影戏的最后一个传人。 其实,找到姚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79

【正文】

皮影雷峰塔

皮影道具

皮影剧本

皮影

□记者杨晓燕

□实习生张敏华

□通讯员姚根华文/图

入秋后,禹越镇杨家坝村渐渐有了秋意,农户门前的石榴树已经挂满了石榴。村里,一位老人常常独自坐在家门口,静静地想着些什么。

他就是74岁的老艺人姚子兴,如今已是德清皮影戏的最后一个传人。

其实,找到姚子兴,禹越镇及县文化部门也花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不久前才发现这位皮影戏的最后传人。尽管,姚子兴已有二十多年未进行制作和表演了。

黑暗之中,一盏灯,一块白色幕布,艺人在布景后唱说、操作,用栩栩如生的影子人物演绎一出出的故事……古老的戏曲皮影戏,曾经也是流传在德清民间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如今却几乎难得一见了。

祖上几代都做皮影戏曾经有戏班“保和堂”

姚子兴家的一间杂物房间内,一个小箱子里装着那些跟随他表演了多年的皮影道具。打开箱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皮影头像,还有牛、马等动物皮影。尽管时隔很久,但皮影像和色彩依然清晰。

还有些是老底子的手抄本,纸张都已发黄。每一本的封面右下方都写着“保和堂”三个字,这样的戏本有近三十本。

“保和堂就是我们的戏班子。”姚子兴说,每本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些戏本一直都是从戏班子里一代代传下来的。

“二十出头就开始做皮影戏,不算早。”姚子兴的祖上几代都是做皮影戏的,而“保和堂”也是禹越当地唯一有名的皮影戏班子。“爸爸过世得早,我跟着大伯学的。”姚子兴说他的大伯叫姚老虎,当时是“保和堂”的班主。

那时候他们的班子在余杭、新市和当地一带很有名,大伯带着戏班子常常会去演出。

“附近的人都知道我们‘保和堂’。”跟着大伯的班子去看演出,从小的耳濡目染为姚子兴的皮影戏打下了基础。

制作手艺讲究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

姚子兴从大伯那里学手艺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其实那时学皮影戏的人已很少。“学了六七年,才可以表演。”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学起来却不容易,姚子兴说,当初他是一边学制作皮影,一边还要学唱戏。

“保和堂”的皮影制作很考究。姚子兴说,他们的皮影用的是羊皮和麂皮。头像用羊皮做,身体用麂皮做。“麂皮硬一点,粗一点。”姚子兴说,麂是一种山区的动物,皮很耐用。

皮都要先在石灰里泡过,贴在墙上晾干,用刀在皮上刮过加以处理,使之变光滑、变薄。然后剪出形状,再夹在书中轧平。最后便是用颜料上色画出皮影的样子,之后才能用针把每块皮影缝起来。

其实,每道工序里还有着非常精细的要求。

“每个要动的关节部位,都是用鸭毛管子连接起来,可以活动。”皮影之所以能灵活动起来的秘诀,原来就在这里。

布景的白色幕布也很讲究,既要有亮度,又要有透明度。“皮影要看得见,人又要看不见。”因此,姚子兴说,绢布或纺绸是最合适的。

影子都是黑的,但皮影戏的影子却是看得到颜色的。“影子是看得出颜色。”姚子兴说,制作好的皮影就像镜子一样,两面都可以用。

四个人的戏班子如今只剩下他一人

当初,姚子兴要学的戏有五六十出,但几年的学习下来,剧本都已经烂熟于心。“大伯不行的时候,我就顶上去了。”“保和堂”皮影戏衣钵传到了姚子兴手里,他也曾梦想将他好好传承和发扬。

“不过,那个时候就只剩4个人了。”除了姚子兴,还有三位当地的皮影戏艺人。“那时候常常停电,我们演出还多的。”有人叫他们去演出,戏班子的四个人就会挑上两个箱子和一个木头架子。到了之后,搭个布台,在幕布上挂一盏灯。“最早的时候都是用油灯,香油里放根灯草,很亮。”姚子兴说,灯亮起来了,4人就在幕布后开始了皮影戏表演。

皮影戏不仅仅是操作皮影,故事的人物需要艺人的说唱来进行演绎,伴奏使用的有鼓、锣、钗、梆、碗、唢呐等一大堆乐器。“唱的是方言。”随即,姚子兴哼上了一段,唱腔有点像地方的“杨柳青”。

“过清明、过年,就特别忙了,看演出的人多了。”姚子兴回忆说,如果小孩子多,大家点一出热闹些的戏,好像《隋唐英雄传》之类的。“大人一般喜欢看清朝戏。”姚子兴说的清朝的戏就是发生在清朝的那些故事。

“有时候还要做通宵。”2个人表演,2个人演奏,就4个人的班子,一个通宵坐下来,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不过老百姓看得高兴,姚子兴和其他艺人都很开心。

虽然只剩4个人,但“保和堂”依然在周边和当地有着不小的名气。姚子兴已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他和三位艺人曾经还被邀请参加了杭州大汇演,那次去的都是各种曲艺表演的行家。

愿将技艺传授于人以传承德清皮影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夜之间,皮影戏等文化都成了“四旧”,谁也不敢再听皮影戏,“保和堂”也就散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烧掉了很多东西。”曾经传承下来的皮影和剧本,都要求上交上去。可那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姚子兴就藏了一些,如今才得以见到那近三十本的手抄戏本。

“文革”结束,皮影戏又开始在民间兴旺起来。姚子兴和其他三人再次聚首,将保和堂的皮影戏带给各地的老百姓。

然而,没几年,姚子兴他们被请去演出就越来越少了。“看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多年没做了。”话语中透着无奈,有了电视、电影,皮影戏渐渐在民间衰弱了,直到有一天姚子兴和其他三人都不再演出。

近几年,其他三位皮影戏艺人也都相继过世,“保和堂”只剩下了一个姚子兴。“也想找人来学,但没人来啊。”姚子兴早就想把技艺传授于人,但却找不到愿意传承的人。

“失去了可惜啊!”姚子兴说,虽然不能记全以前所有的戏文,但只要真心想要学的人,他会倾囊相授,让德清的皮影戏能得以传承下去。

另据了解,2006年,海宁皮影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距离海宁不远的德清禹越镇,皮影戏还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吗?

相关链接:

皮影戏的由来

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