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甘肃皮影戏:雕刻后继有人演戏流失断层

甘肃皮影戏:雕刻后继有人演戏流失断层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甘肃皮影戏:雕刻后继有人演戏流失断层

【简介】 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深受道教影响,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7

【正文】

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深受道教影响,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环县道情在全国独一无二,艺人多,戏箱多,”甘肃环县皮影雕刻艺人高清旺解释,“戏箱”原指用来盛装戏班行头和道具的箱子,行内代指“一个戏班子”。

上世纪80年代,文革过后,很多老艺人纷纷复出,继续唱皮影戏。时至今日,“环县搞皮影的有300多人,50多个戏箱,光雕刻艺人就有100多人”,高清旺说,“现在学雕刻的年轻人很多,算是后继有人,但学唱戏的人很少,不挣钱。”

2002年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6年5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清旺也和其他道情皮影艺人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但在高清旺看来,皮影一旦被列入“遗产保护名录”,其实正是因为“流失严重”,“民间艺术,生命还是在民间”。中新社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