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六-泰山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六-泰山皮影戏
【简介】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的重要嫡脉,与山东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人物造型粗犷、雕刻精细,绘制色彩艳丽,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地域特色。它剧目丰富,主要以泰山石敢当系列故事为蓝本,演唱无文本,唱腔丰富,根据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唱腔,对白采用泰安方言,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它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10
【正文】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的重要嫡脉,与山东民间曲艺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人物造型粗犷、雕刻精细,绘制色彩艳丽,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地域特色。它剧目丰富,主要以泰山石敢当系列故事为蓝本,演唱无文本,唱腔丰富,根据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唱腔,对白采用泰安方言,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它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发展创新。从传人范正安开始,由一人独立完成皮影戏演出。 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皮影戏历史悠久,从明代起山东皮影戏的活动就非常繁荣,泰山皮影戏就是它的重要代表。据普查,仅从清末民初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六代。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取材于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脸谱系列。影人高低约在50公分左右。皮影人物的行当基本与戏曲行当相同。泰山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为最著名。泰山皮影戏演出无剧本,完全靠演员的记忆,属典型的口传民间文化内容。 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不仅全面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而且又广泛吸收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唱腔体系。泰山皮影艺人经过历代传承,不仅保留了泰山皮影传统的表演技艺,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而且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他地方的皮影戏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甚至八、九人才能完成演出,而泰山皮影戏在一代宗师范正安先生的继承和创造下,皮影的制作、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则由一人独立完成。这一绝技在全国的皮影界中是绝无仅有的。泰山皮影戏主要分布于泰安市城区、肥城市、东平县、宁阳县、新泰市等地,并影响到临沂、济南、鲁东等地区。 起源于翟氏家族 泰山皮影戏系山东皮影戏的嫡脉流传,据专家考证,在《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明代山东皮影戏的记载。泰山皮影起源于清朝后期泰安城东翟氏家族,至今有据可考的历史已达三百年之久,泰山皮影戏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有显著不同,其他地域的皮影戏均由两人以上甚至七、八人才能完成演出,而泰山皮影戏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则由一人完成,这在全国皮影界中是罕见的绝技。翟氏先祖系泰安城东人,约在翟氏之前三代已开始从事早期泰山皮影艺术的活动,主要是以家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据考察,自清朝后期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六代。现在泰山皮影戏的掌门人是范正安先生,已64岁。 泰山皮影戏采用生牛皮或驴皮为原材料,影人较大,高约一尺半左右,泰山皮影戏受泰山文化的熏陶,人物图形粗犷豪放,甚至夸张变形,追求神似,色彩对比强烈,雕刻简约刚劲。从其诞生之日起,深深地打上了泰山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泰山皮影戏的剧目,主要取材于泰山神话传说,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尤为著名,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泰山皮影戏的滥觞,也可以称为胚胎期。清朝后期,翟氏家族受当地地方戏曲和泰山神话传说的启发,开始从事皮影戏活动。萌芽期是自娱自乐,随着制作表演逐渐成熟,翟氏家族开始把皮影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经常在东岳庙会、香会、集市演出,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翟氏先祖当时主要采用纸张为影人制作材料,由于频繁演出,纸制影人极易破损,后从到泰山的陕西香客口中获得信息,开始试用牛皮或驴皮制作影人,先将牛皮或驴皮用生石灰水浸泡数日,用刀刮净油脂和杂物,钉于木板上慢慢阴干。制作时先用纸板绘出人物基本图形轮廓,再将轮廓小样附于皮革上描绘,然后剪出影人轮廓,然后用刀具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进行彩绘,主要选用红、绿、蓝、黄为主要色谱。彩绘后的影人阴干七成后,用沙袋压七八天左右,使其平整。为防雨防潮,保持色彩的艳丽,用桐油喷涂于影人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然后用针线进行缝合装订,拴于杆上,制作完成的影人还要经过严格调试使影人达到最理想的阶段。 第二阶段 泰山皮影戏的翟氏第三代掌门人收了说唱艺人卢太昌为徒。由于卢太昌原为说唱艺人,掌握了许多曲目,极大地推动泰山皮影戏的剧目特别是声腔的丰富与发展。这一时期,泰山皮影戏的声腔由原来较为单调的山东梆子唱腔和地方小调,丰富为老调、鼓调、南调、琴调、垛子板等。极大地丰富了泰山皮影戏的表现力。随着观众的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在剧目声腔上丰富之外,影人制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雕刻、彩绘更加考究,影人尺寸一般掌握在一尺半左右,大量汲取壁画、神画像、泥塑、戏曲脸谱等艺术成份。面部一般为正侧面、阴刻、阳刻根据需要搭配。那时一只影箱中的身段、头部造型多达百种以上,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第三阶段 主要是泰山皮影戏著名艺人刘玉峰的皮影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刘玉峰师从卢太昌开始从事皮影艺术。这一时期泰山皮影戏显著特点是进一步确立了在泰山文化中的地位。剧目主要放在了《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与演出上,刘玉峰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大量汲取泰山文化的营养,致力于《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泰山皮影戏的地域文化品格和风格更加显现突出。这一时期,刘玉峰创作演出的《泰山石敢当》系列剧就有《石敢当大战荆葛王》、《石敢当龙角山除狼》、《石敢当战独角》、《石敢当灭金爪》、《石敢当五阁庙捉鬼》、《石敢当奈河避邪》、《石敢当王庄装媳妇》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剧目。 第四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范正安正式拜刘玉峰为师,成为泰山皮影戏的嫡脉传人,范正安先生对泰山文化和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领悟,他采泰山文化之灵气,以最佳的姿态释放自己在皮影艺术上的才能。沿着泰山文化的脉络,在化蛹为蝶的蜕变中把泰山皮影艺术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珍品,他在完整地保持泰山皮影戏传统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特别是独创了一人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技艺,成为当今中国皮影表演罕见的一种绝技。 传承乏人亟待保护 泰山皮影的重要价值在于泰山皮影戏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艺术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它来自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具有浓郁的泰山地方特色,把泰山流传千年的传说和故事艺术地展示给观众,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它讴歌真、善、美,语言朴实、生动,观众耳熟能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泰山文化的载体,用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使泰山神话传说立体化、形象化,使观众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审美愉悦。它造型简约,极富传神,色彩对比强烈,极富泰山地域特色。它声腔丰富,多取自于民间小调或地方剧种的音乐唱腔,唱腔委婉动听,道白通俗易懂,是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鉴于泰山皮影戏与其他民间说唱的密切联系,挖掘整理泰山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典型意义。对泰山皮影戏的保护和研究,也是对我国皮影艺术历史,流传和现状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认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代民间文化,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社会进入转型期以后,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传媒以及各门类现代艺术对民俗文化的挤压,使泰山皮影戏走进低谷,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挥陷入失去记忆和话语的境地。泰山皮影戏曾经拥有的辉煌已经远去,最繁荣时曾有十几家演出单位。后来绝大多数从事皮影艺术的艺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纷纷放弃了皮影艺术,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截至目前,泰安皮影戏由原来的六人,现仅存范正安先生一人,是整个泰安市惟一的尚能演出的家族式皮影演出团体。 范正安先生十分重视泰山皮影戏的传承,为了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着顽强抗争,在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急剧分流,收入锐减的情况下,仍然惨淡经营。在后继无人的困境下,他不得不以家传的方式延续泰山皮影戏的生命。 代表性传承人——— 范正安 范正安,1945年12月出生,小学文化,泰山皮影戏传人。从1958年拜师,两年后就可独立演出,从1960年开始每年都演出200多场,在这演出学习实践中熟练掌握从制作到演出的各种技巧,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艺,同时还有新的发展。在影人制作方面以改传统的雕刻简单色彩单一,吸取了木版年画、外地皮影又适合泰山皮影演出的新造型,在布景道具制作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演出方面继承和创新了皮影业内独特的演出方式即泰山皮影不十闲。据有关专家评论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皮影独角戏。 作为泰山皮影戏的主要传承人范正安先生,在完整地保持泰山皮影传统的基础上,又广泛汲取了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特别是独创了一种由一人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法,成为当今中国皮影表演罕见的一种绝技。他打造泰山文化品牌,用皮影表演“泰山石敢当”的故事,丰富充实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范正安先生的皮影表演技艺高超、表演剧目丰富、演唱曲调多样,同时在皮影雕刻、布景绘制、乐器伴奏等多方面传承的基础上有许多重要创造,其皮影艺术是山东皮影的佼佼者。 范正安和泰山皮影戏 皮影人物 本版图片均为晨刊资料图片 配乐乐器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