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皮影戏: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
【类型】报纸
【篇名】秦州皮影戏: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
【简介】 □白尚礼/文 我国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电影始祖”的美誉,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尚未普及的年代,曾是十分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66
【正文】
我国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电影始祖”的美誉,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尚未普及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根据宋朝《梦梁录》最早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由此可知,皮影原是用纸剪制,后来才改用皮革刻制。现时的皮影戏包括皮影人物、场面道具和景物,全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不少文献记载,皮影戏于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从清朝至清末民初,我国皮影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秦州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
在古城秦州,皮影戏的道具多用牛皮材料制作,故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
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头。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唱词和唱腔主要以大西北的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秦州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也有在白天表演的,但其效果就没有晚上那么逼真。台子的搭建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板,顶部盖上棚布,表演时在台子前方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牛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二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声响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着秦腔。
说起皮影,后台看到的皮影颜色暗淡,被夹在一个个大布面夹子里,或者挂在绳子上,演员则根据剧情随时取下来舞动,然而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却异常明艳。虽然如此,可观众对幕后的兴趣非常大,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掀起后台的围帘探头探脑往里看,特别是小孩子,看皮影戏的表演,大多是冲着幕后这个神秘的地方而来。
秦州皮影戏的唱词唱腔主要是以传统剧目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剧目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等,有暗示人们生活中要从善做人,少做伤天害理的坏事的剧目《游十殿》;有歌颂美满幸福的爱情剧目《花亭相会》;还有大人小孩子爱看的古典打斗剧目《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封神榜》中的“黄河阵”等。另外,还有常见的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牛郎织女》、《水浒传》等等。有的皮影戏班在刚开场时,还采用民间曲子、秧歌中“极兴”的腔调,有时还带有搞笑、娱乐的情节。
秦州皮影戏在天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天水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最好的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是图个热闹喜气,二来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经济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时,秦州农村经济还不太富裕,逢年过节、庙会期间能够请得起大秦腔班子的乡镇不多,而皮影戏以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和经济实惠的表演酬劳,赢得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皮影戏便在这里成了重头戏。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全村都沉浸在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此时,男女老少都提着凳子早早地占好位置,只等待皮影戏开演的锣鼓声。正所谓“你村唱罢转我村,一村唱完走邻村”,皮影戏班子往往忙得不亦乐乎。如若哪个村的会长宴请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戏班子来村时间紧,错过好日子,这个村也就只好等来年早早下帖了。
皮影戏的表演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一方面它需要表演者要有娴熟的动作技术和灵活自如的形体分解,需要按照剧情的发展和乐器的节奏来恰如其分地达到表演的目的。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有深厚的秦腔功底,皮影戏的表演好不好,主要是要看挑动皮影者的表演动作好不好,秦腔的调子响不响,能不能让欣赏皮影戏的观众真正感受到皮影艺术带给他们生活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我国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是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分不开的,当各地都奔着更发达的生活方式前进时,注定要使一部分非物质文化进入困境。
秦州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秦州这块神奇而美丽的热土,在历史上曾经孕育和繁衍出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秦州皮影戏作为天水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既是天水秦文化和伏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天水民间边缘艺术的一种存在模式,是秦州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再现,更是秦州人心目中的骄傲与自豪。
近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种昔日在秦州“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正悄悄地远离我们,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悲痛,并且和其他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一样,在当今喧嚣热闹的气氛里,深感分外的寂寞和孤独,让那些想保护民间艺术的人,也是有心无力陷入两难。
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各种彩电音响、家庭影院、手机电脑等高科技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听秦腔、看皮影戏等传统娱乐方式已被人们渐渐淡忘。这种曾经带给人们吉祥和喜庆的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正在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限制,甚至说还有可能濒临失传的迹象。拯救秦州皮影艺术,已经成为秦州人刻不容缓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爱心观众的忧虑与担心。秦州皮影戏,这种天水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和时光的打磨以后,是否还能够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和时间的考验,是否还能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关爱?
导致秦州皮影戏日渐衰弱和濒临失传的原因很多,就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来说,一是真正掌握传统(土办法)皮影制作的老艺人很少,这门精湛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二是喜爱和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传人越来越少。会演皮影戏的艺人,因受演出时令和节气等影响,经济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挣得钱多,于是许多人远赴他乡打工而遗弃了这一传统技艺。秦州皮影艺术观众群逐年减少的第二个原因,还是皮影戏的唱词、剧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传统的秦腔唱法在保持传统艺术不被影响的前提下,急需寻求表演形式上较大的突破。比如对剧目的换代更新、唱词的编写。另外,一场大约一两个小时的戏剧演出,人物对白不被人们所看懂、理解,也是一个客观性的原因。为了照顾观众,演出时最好在下方打上字幕,这样效果也许会稍好一点。三是随着我市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秦州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无疑,传统的秦州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当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皮影道具的制作要经过数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月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就我国皮影戏的总体现状来看,除了少部分被政府重视起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多数还处于刚刚意识到和准备启动以及尚未启动实施保护阶段,没有年轻人来传承、缺乏资金用于剧目创新等,是制约皮影戏制作精品剧作的主要因素。而部分已经保护得相对完善的皮影戏,又走在盲目求新求异,求名图大,缺乏科学规划和发展的路子上。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些地方为获奖和参加活动组织排演的节目,往往很少考虑观众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这种缺乏科学指导观的保护和发展,反而加速了皮影戏的萧条和消亡,既劳民伤财,又使人们对皮影戏的发展和复兴产生怀疑。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皮影戏名声远播却生存困难,因而它并不如我们所看到、听到的那样红红火火。它和所有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外热内冷的尴尬之境,如何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皮影戏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把类似于皮影艺术的非物质文化,希望通过申报加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的行列来予以保护,但是这种民俗文化如果没有人来真正热爱,没有观众群来关注和青睐,就算是取得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权,光靠国家的资金补足,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存还是空中楼阁,空罐子一个。因为它需要的是有人从根本上的去传承,去发扬,去延续,这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最基本、最头疼的实质问题。
■
“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