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鼓声灯影里的艺术瑰宝----探寻云梦皮影戏

鼓声灯影里的艺术瑰宝----探寻云梦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鼓声灯影里的艺术瑰宝----探寻云梦皮影戏

【作者】 周鹏刘俊明

【简介】 秦礼刚在后台演唱皮影 皮影头谱 皮影展示 皮影展示 皮影展示 “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隔墙),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早些年,云梦民间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皮影是世界上最早供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44

【正文】

秦礼刚在后台演唱皮影

皮影头谱

皮影展示

皮影展示

皮影展示 “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隔墙),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早些年,云梦民间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皮影是世界上最早供人观赏的银幕艺术,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爱情故事等等。东正街95号的“梦泽影戏馆”,是云梦目前最大的一家戏馆。建馆28年来,63岁的云梦“皮影王”秦礼刚,每天坚持表演3小时,一年演足364天。城关的老人们,也做了28年的观众。

皮影,在云梦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像梦泽馆的皮影班子,该县共27家。他们分布于各乡镇茶社戏馆,每天接待2000多戏迷,一年下来演出7000多场次。云梦皮影戏先后被列入湖北省十大文化工程建设之一、授予“湖北省皮影艺术之乡”称号,今年初,它又成为了孝感地区唯一荣获2010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奖的传统艺术。12月8日,记者走进云梦,去感受这门古老艺术演绎的诸多神奇。

文化传统深

厚丰收嫁娶都演皮影戏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楚汉”相争时,张良情急之下用皮革来迷惑敌人,后人受到启发,创造了皮影戏。

皮影戏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和着打击乐器和弦乐,在灯光照射下,一边操纵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民间故事,灯影闪烁间,总让人遐想无限。

皮影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据云梦县文化馆相关记载,在清朝中叶,云梦有了皮影戏,由老艺人周铁保先生的曾祖父从安陆传入。发展到20世纪初,全县有皮影戏70多台,皮影艺人达140人。

据说,当时官第豪门,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还可能有几个影班对擂唱影。

史料记载,云梦皮影早期的发展,与清末府河沿途集镇茶馆的兴起密切相关。茶馆衰败后,茶馆老板要“裁员”,云梦皮影班子也开始“缩水”,减为两人一台戏的格局――前台演唱操纵,后台击乐伴奏。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乡间观众称为“打锣腔”或“二人台”。唱腔也以民间小调、乡音为主,后又糅进楚、汉剧唱腔,并加了弦乐伴奏,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西腔皮影戏。

孤独坚守

观众是老人演员缺新人

随着皮影戏逐渐兴盛,师承流派逐渐形成。云梦北乡义堂镇二屋张村秀才张春元,因皮影制作和演唱技艺超群,自成一家。

1930年代初,义堂镇陆家砦陆胡村皮影世家子弟陆春元初露头角,16岁就登台表演。他演的《杨家将》、《岳飞传》,被称为“府河陆皮影”。1957年,在县文体、教育部门支持下,陆春元筹建了18人的云梦县皮影队,并进行一系列革新。

当时,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皮影变成了不少人“打闲”精神寄托。那时的皮影艺人有很多,还培养了许多的铁杆“票友”。秦礼刚就是其中一位。少年时代,生产队有皮影戏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1978年,他跟着艺人刘修昌,不久后,开始登台走红。秦礼刚的皮影之路,一走就是33年。

1983年,秦礼刚在城关镇东正街自建戏馆,能容纳150人。虽比其他戏馆热闹,但对秦礼刚一家来说,皮影戏似乎算不得“营生”,“根本赚不了钱”。秦礼刚一家,有3个人围着皮影戏转,每月还要付给乐师600元工资。之所以坚持开馆,“是为了保住这个牌子”。

为了支持这个文化品牌,云梦县政府部门给出“不收税,不收工商费,也不收文化市场管理费”的优惠,有相关演出机会时,还出资让艺人参加。云梦县一些企业家,曾捐600万元支持皮影发展。

“这几年情况好转了。”邀请秦礼刚赴外地演出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来自国外的。但因经费不足,这些外演计划一次次搁浅。

记者走进戏馆,观众席上是一片穿黑衣服的老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有些观众,走步路都颤巍巍的。而台上的演出者,最年轻的也快50岁了。

云梦的老皮影艺人曾专门制作了一些寓言故事类戏剧,吸引儿童的兴趣。秦礼刚也收过几个徒弟,但这并不是个赚钱的营生,33年来,他只带出了4个徒弟。

秦礼刚的孙子秦朗自小便表现出了表演皮影的天赋,4岁便登台演出。但秦礼刚并不想让孙子继承他的行当。“消极一些讲,皮影不知还有几年活头……”秦礼刚为皮影的前景担忧。

政府扶持、“申遗”成功

云梦皮影有了新生机

1990年,云梦皮影被列入“湖北省十大文化工程”。5年后,云梦成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但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并不像期待的那样。

云梦地处平原,耕牛宝贵,皮料奇缺。皮影的制作材料先后从上世纪30年代的纸料,改为80年代的尼龙簿膜。90年代又改用平整透明、着色鲜艳的塑料片,在其基础上进行美工、镂刻。因云梦皮影不是用皮材制作,2006年,它没能打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圈。这让云梦的皮影艺人感到惋惜。

在云梦皮影濒危之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先后出版《汉孝子黄香》皮影画册、兴建云梦皮影展馆,帮助皮影复兴的同时,加强宣传推广。一系列扶持措施也引起了“裂变效应”,2006年9月,在著名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推荐下,以秦礼刚为首的云梦皮影艺术团,荣获首届唐山国际皮影展大奖,这才走出云梦。

2007年4月,该团受中国国际动漫节组委会邀请,率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云梦皮影走向国内外时,也走进一些高等院校,被服装、美术等多个艺术专业借鉴学习。

2007年6月云梦皮影戏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受到温家宝总理和李长春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2010年2月应法国孔子学院邀请赴法国进行艺术交流。2010年7月云梦皮影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云梦民间提到皮影文化,已并非曲高和寡。市民要求保护这门艺术,改善其生存状态的呼声越来越高,皮影也开始通过“老茶馆”、“似水年华”等新兴茶楼融入商业市场。

这些都让皮影开始焕发生机,但皮影传承仍面临诸多难题。对此,在秦礼刚等艺人看来,要保存皮影,应该做好老艺人的养老和补贴,提供足够的补贴给艺人和学徒们,“要像我当时学皮影时候的那种吸引力,自然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学”。

“一县一品”新思考

带热经济滋养群众文化生活

皮影戏源于生活,并还于生活,通过演出皮影戏能让人们了解历史;影人的造型,融入了古代的壁画、佛像、门神、戏曲脸谱,戏曲服饰和民俗装束等艺术的精髓;还蕴涵着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及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价值不言而喻。

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不仅仅搭台,还主动唱戏,这一变化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

云梦皮影这一特色文化如何重新焕发生机,真正做到改善民生,文化惠民?对此,云梦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还规划于2012年至2013年,在“大楚生态文化休闲园”修建集发掘、整理、培训、展演于一体的“云梦皮影戏演出厅”,在“云梦楚王城”旅游区修建云梦皮影展馆,形成云梦皮影文化产业链。

对此,云梦县文联秘书长李宏斌告诉记者,重视皮影不仅仅是加强宣传,而是要重新以云梦县为范围,进行一次深入的资源梳理和整合,并在经济建设中催生出具有群众性、持续性、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皮影文化项目,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起到“文化立县”带热经济的作用。

云梦文化馆馆长李雪军也称,皮影作为云梦的“一县一品”,它与云梦百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文地理关系,更应建成是一种心心相印的价值归属,是一根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不断滋养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让云梦皮影真正体现出文化惠民的作用,因为群众在推动自己的文化,也同时受惠于自己的文化。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