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云梦皮影王”秦礼刚汉街大秀“皮影戏”

“云梦皮影王”秦礼刚汉街大秀“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云梦皮影王”秦礼刚汉街大秀“皮影戏”

【简介】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刘丹)花肚皮的八戒憨态可掬,头戴花翎的牛魔王威风凛凛;黑衣皂靴的武松帅气逼人,吊睛白额的大虎不可一世。昨晚7点半,汉街大戏台上锣鼓声响成一片,伴随着铿锵的乐声,悠扬的唱腔,“云梦皮影王”秦礼刚绘声绘色的表演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浓浓楚腔楚韵的“皮影戏”。 昨晚的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60

【正文】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刘丹)花肚皮的八戒憨态可掬,头戴花翎的牛魔王威风凛凛;黑衣皂靴的武松帅气逼人,吊睛白额的大虎不可一世。昨晚7点半,汉街大戏台上锣鼓声响成一片,伴随着铿锵的乐声,悠扬的唱腔,“云梦皮影王”秦礼刚绘声绘色的表演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浓浓楚腔楚韵的“皮影戏”。

昨晚的表演,秦礼刚以小孩子最为喜欢的动物戏《龟与鹤》作为开场,大大小小的影人在他手上仿佛活过来一般,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音乐声中,一只仙鹤翩然飞来,它时而细细梳理自己的羽毛,时而临水自照,神态悠然。荧幕上栩栩如生的仙鹤、略显笨拙的乌龟引得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不仅小朋友看得目不转睛,大人们也连呼“过瘾”。

“还是小时候在北方看过,这个皮影有意思。”一位来自黄冈的大姐连连打听秦礼刚剧团的表演时间。她说,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昨天来汉街偶然碰上,得以重温了一把儿时的记忆。

据介绍,秦礼刚从事皮影表演已有32年,期间获奖无数。去年,他受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邀请,将皮影戏带出国门,在法国巡回演出12场。这次秦礼刚将在汉街进行为期5天的表演,除了传统的《鹤与龟》、《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经典剧目,秦礼刚还自创《屈原》、《王昭君》、《李时珍》等五部与湖北地区名人有关的曲目。7日晚,作为国内年龄最小的皮影表演者,秦礼刚10岁的孙子秦朗也将登台献艺,表演拿手好戏《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据悉,秦礼刚的皮影表演是“身边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场演出,该系列活动旨在发起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和文化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董宏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吴志坚、湖北首家国际青年旅社创始人张先冰等都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主持该系列活动。

董宏猷:皮影是最好的穿越剧

一口叙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有一种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作为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

作为一门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戏曾经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而今天,这门精湛的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将何去何从?究竟该如何保护?“云梦皮影王”走出国门又将给这一古老的技艺带来怎样的影响?昨日,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董宏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吴志坚、云梦皮影艺术家秦礼刚、湖北首家国际青年旅社创始人张先冰等人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越来越少有人关注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皮影戏应该怎么去吸引现代观众?

秦礼刚:现在皮影的观众是老年人居多,要符合现代人的眼光,皮影不能死搬硬套,要创新,台词上要与时俱进,还要加入现代的特技。我感觉,如果能把皮影跟动漫结合应该是个不错的形式。

董宏猷:皮影首先是一代人的回忆。皮影戏对于小时候的我们,不吝于动漫对于现在孩子的意义。

皮影的魅力之一就是幕前幕后都可以看,休息时观众可以看到演员搬凳装箱,表演时观众甚至就是表演的一部分。每个人其实都有窥探艺术的欲望,皮影干脆把幕后告诉你,这种纪实性、现场感、幕前幕后的透明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孩子的好奇心。

现代的年轻人常有一种穿越的欲望,他们想回到侏罗纪,回到各种后宫……皮影戏就是最好的穿越剧。当你坐在台下看皮影,其实看到的是你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小时候曾经看到的。这种穿越不仅是文本的、书面的,而且是活生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古老的艺术到了今天还吸引人。

记者:现在很多的传统艺术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对于皮影艺术的反响如何?

秦礼刚:国内外观众看皮影的态度明显不一样。国内除了皮影戏迷们,很多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看我表演。而国外的观众看得非常认真仔细,一场演出看完,观众都不肯走,还非常热情地问我皮影的起源、现状,有没有专门的学校……

董宏猷:我希望大家多多弘扬皮影戏这样的中国文化元素。前不久我去加拿大多伦多参观,刚好碰到了当地的中亚文化节。我发现这个文化节上中国元素很少,而日本人在他们的宣传上则非常细致。这让我很感慨,当好莱坞的动画电影都开始大量运用东方元素,制作像《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动漫产业却往往在盲目崇洋,很多角色都是长着中国人的脸,起着外国人的名字,这很不正常。

记者:现在想学皮影的人越来越少了,皮影艺人有哪些特别的要求?

秦礼刚:别看我们都是些民间艺人,做皮影艺人还是很讲究天赋的。比如嗓音,不仅要会唱戏,一个人还要能唱多个角色,不一定每个角色都那么像,但起码要有所差别。另外还要会美术,自己要会做皮影。

现在我常跟孙子秦朗一起同台唱皮影,这个小孩很有天分。他两岁多的时候,就会跟着我打拍子。4岁的时候,我带他到唐山国际皮影大赛的现场一起表演,结果反响很不错,媒体都称他是“全国最小的皮影表演者”。

记者:对于皮影艺术的未来怎么看?

吴志坚:现在我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其实没有很好的办法,国家提出生产性保护。

我其实不同意老秦的说法,如果真的要把动漫引入皮影,他可能就没饭吃了,因为他咿咿呀呀唱3个小时,动漫一下子就能全部搞定。

我有一种担心,再这样走下去就把老祖宗丢了。现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走进剧场看戏,因为节奏太慢了,他们受不了。

张先冰:对于皮影的未来我没那么悲观。我认为未来全球化一定会有地方化的市场,而地方化的支撑就是要把一个地方有特点的文化元素整理起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创造一种公共经验,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形成一种广泛的生活经验,才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同,才可能传出去。

文化要真的形成一种产业需要社会的消费者,像昆曲在苏州,一个剧场300人的座位,300块钱一张票,几乎可以场场爆满。小剧场艺术一定会有市场,关键有个培养的过程。要真的让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起来,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多一些活动,学校教育也要跟上,为什么我们不能专门有一节传统文化课呢?

本报记者 刘丹

昨晚,武昌汉街大舞台,秦礼刚正在演绎《武松打虎》“惊魂一刻”。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