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四 灵宝道情皮影,耍出来的名堂

“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四 灵宝道情皮影,耍出来的名堂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掌上逸出的乾坤——皮影戏”系列之四 灵宝道情皮影,耍出来的名堂

【简介】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2007年农历正月十九,记者来到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此时的西车村街道上,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原来这里正在唱一台大戏。 按照传统习惯,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算过了,但西车村依然洋溢在节日的气氛里,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地往戏台子前凑。这样的气氛,让我感受到一种久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32

【正文】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2007年农历正月十九,记者来到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此时的西车村街道上,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原来这里正在唱一台大戏。

按照传统习惯,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算过了,但西车村依然洋溢在节日的气氛里,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地往戏台子前凑。这样的气氛,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温馨。

那是一种很乡土的气息,也只有在洋溢着泥土味的乡村里,才会有这样的场面。

许多年前,我是感受过这样的场面的,一个高高大大的戏台,搭在空旷的村外,本村里的、十里八乡的人们,蜂拥着来到戏台前,人山人海,仿佛要把戏台子给淹没了。至于都看过什么戏,如今全忘了,但那份热闹、那种热闹的感觉,如今清晰依旧。

西车村的戏台子,让我感受到一种暖暖的微醉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对于要寻觅灵宝皮影真传的我,自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想必灵宝皮影也是有些市场的。

道情戏,原本叫道经戏,皮影戏是后加上的,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灵宝道情皮影大概产生于明末清初,是由木偶戏演变过来的。其时,有一户部主事犯了事,逃亡到灵宝闫谢村,将在当时只有富贵之家才唱的道情戏带到了灵宝,后来成了其养家糊口的手段。

当时有一个说法:闫谢有个主事旦,孟村有个翰林院。说明唱道情的户部主事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末清初,灵宝道情分为大河东、大河西两派。大河东派因为有主事旦,曾经兴盛一时。大河西闫家有个孝廉官,也加入到了唱道情皮影队伍中,这样大河西也促进了皮影的发展。

道教文化成就的灵宝道情皮影

说到灵宝皮影,就不得不说灵宝的道教文化。

在灵宝,人所共知有个函谷关。说到函谷关,懂点儿历史的人都知道,它除了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外,也是老子《道德经》诞生的地方。千百年来,海内外的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据史书记载,当年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高远望,发现一团紫气在东方冉冉升起,便宣称此处必有圣人经过。果不久,皓首长髯的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尹喜盛情款待,恳请他在此著书立说,老子接受了尹喜的挽留,在此著就了彪炳后世的《道德经》。虽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养生等多个方面,辩证地讲述了“无为而治”、“道生自然”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足常乐”等为政、治学和养生之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后来,老子不仅被人们称为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道德经》的版本有300多种,注说者有千余家。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7世纪便以梵文形式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

老子也许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的本被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奉若圣明的经书,会对一个戏曲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情剧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情和经同韵,民间艺人把道德经文改为戏文,再通过音律乐师根据戏文的内容谱成乐曲,就形成了今天演唱的道情皮影。所以道情的戏文台词哲理深、内涵丰富,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时,它的音曲清雅悠扬,听后使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仙境,特别是它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风格,使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藏着深厚的学术价值。”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民间艺术团前团长索辛酉说。

道情剧种原先主要服务于宫廷、达官贵人,后来转移到民间,为庙会、祭祀、求雨、寿诞、婚嫁等演出。

如今,灵宝道情皮影主要以西车村道情皮影团为代表。

西车村位于灵宝市北部,距函谷关不到20公里。因为耕地少,学艺人多,该村村民有学艺的传统,明清、民国之时就有一些老艺人外出搭班。那时唱道情皮影的人很多,全村不足500口人,农闲外出唱道情者竟达百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西车道情。

民间有传,西车道情不是戏。但实际上,西车道情胜于戏,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对唱道情的艺人不按当时的习惯叫走江湖人,而称为“先生”,所到之处总是待若上宾;二是西车道情远到法国等国家演出,使国内外都知道中国有个西车村,西车村的人都会唱道情。

西车村道情皮影的发生、发展历史与灵宝的戏曲历史同步,到现在,西车村道情皮影中还有明朝传到现在的乐器——碰铃。

如今,西车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道情专业村,其民间艺术团是一个综合性群众艺术团体,不仅能唱道情,而且还能演蒲剧,演员也是穿插互用,它正式成立于2003年4月3日,但实际追溯起来,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孕育。

道情皮影戏以庭院戏为主,演唱形式以围桌坐摊为主,过去主要服务于寺庙祭祀、老人庆寿、小孩满岁、求子盼女、祈雨祭神等民俗活动。

“道情皮影伴随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与民俗活动互相依存的特征;在长期参加祭祀、祝寿、贺喜和其他民俗活动中,根据民俗活动确定演奏内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剧目,具有全民参与民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仅宣扬道教文化善恶报应,而且吸收民间生活小品,具有曲目丰富的特征;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雅俗共赏;演出行装简便、搬运方便,场面易于布置,形成了适于上山下乡,老百姓容易接受的特征,道情乐曲对生产生活中的可观事物采用拟声、形状、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段进行表达,达到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征。西车道情皮影主要是宣扬道教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所用乐器由八仙所执器物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特征。”一位专家如此评价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为灵宝所独创

道情戏曲寓意深刻,富含哲理,音乐优美抒情,以宣传道教文化为主题,音乐曲谱也以道教音韵为主旋律,剧目题材以提倡礼仪、忠孝、信义为主。代表剧目有《女中孝》、《郭巨埋儿》、《拷打林英》、《湘子归山》等,都是富有哲理性的大本戏。同时还有鞭挞社会丑恶、颂扬善举的小品戏,如《小货郎翻箱子》、《吃油馍》、《三怕妻》等。道情戏曲共有曲牌15首,其中以关、梅二首为主曲,同时又有窜梅子等杂曲,这三大曲调,唱法不一,以人发挥,以情发挥,以配合戏文情节和音乐旋律节奏发挥所长,它的前奏曲、间奏曲都相当丰富,仅合奏曲就可以演唱三个小时。

西车道情皮影戏是道教文化戏,演员至少由8人组成,分别代表“八仙”(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每人各执一种乐器,边奏边唱。演奏所用乐器有四弦、玉箫、月琴、渔鼓、简板、手板、碰铃、三叉板,都是由古代八仙所用器物演化而来,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增添了铜器、鼓板等,但所有乐器,都保留其原

有音色。

道情戏曲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其中吹奏类包括横笛、玉箫;打击类包括鼓板、手板、三叉板、碰铃、手锣、大锣、镲子、渔鼓、简板;拉弹类包括四弦、三弦、二胡。道情戏曲演奏以四弦、三弦、笛子、渔鼓、简板、碰铃为主要乐器,8个演员每人不限于一种乐器,如拉四弦的可以代敲手锣,打渔鼓的带击简板,有时还带打大锣和镲子,所以道情艺人一开戏,要唱念做打,手里还要吹拉弹奏,非常紧张。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风格,一般采用七字句和十字句,主要调门有“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官调”又称“官系”,多用“欢音”,曲调明朗,善于抒情,欢快、诙谐,是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常用调门。“梅调”则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凉、哀伤,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调门。除“官调”、“梅调”外,还有“飞调”、“袍调”、“金钱滚”、“皮滚白”等。

灵宝道情皮影艺人索辛酉说:“从戏文唱词形式上看,其他皮影剧种一般是上下两句组成,而灵宝道情皮影是三环组成一联。一环一合唱。总共有20多个调子,每个调子都不一样。”说着,他就比划着给记者现场示范:

十度林英湘子唱(观调)首环:韩湘子变化多端,变就了讲子命灵仙。

中环:行步来在大街前,大街小巷任吾观。

怀抱渔鼓,手拿简板,行步来在,洒金桥前。

尾环:此一去要度我妻上九天。

九度文公韩湘子唱(观孩子调)

首环:韩湘子神通广大,在海外炼丹沙。

神仙身子能变化。(合唱)中环:变一位樵夫把柴打,七旬有三两鬓白发。

扁担班斧手中拿。

尾环:在此间等候叔父他到来,将他点化。(合唱)

现年74岁的索辛酉,可谓是如今灵宝道情皮影的领军式人物,他原是尹庄镇西车村农民,从小拜皮影艺人刘金才为师,学唱道情,边学边演。他不仅能操作皮影,伴奏打击乐,演唱道情戏曲,而且能演蒲剧,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均能表演。他曾经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演出,参加过广州世博百绝汇演,并走出国门,远赴法国和奥地利等地演出。

2007年农历正月二十,原本被西车村请到村里演出的洛阳豫剧团的演员们,因为早就慕索辛酉的大名,想看看索辛酉的演出,索辛酉和班里的演员们就特意安排了一场皮影演出。虽同是戏曲舞台、梨园中人,但索辛酉娴熟的手法,虽已年过七十仍不失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演出,乃至随着手的舞动在银幕上各具情态的人物,深深吸引了洛阳豫剧团的演员们,有一位女演员禁不住说:“真神奇!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啊?”更多的人被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凝神屏息盯住银幕。

皮影演罢,洛阳豫剧团团长感慨地说:“果然名不虚传,这样的演出太吸引人了。”

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民间艺术团前团长索辛酉是“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从小开始学皮影,不仅能操作皮影、演唱道情,而且能演蒲剧。图为索辛酉在给记者讲解皮影的表演技巧。

图为索辛酉收藏的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皮影子。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