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玩海宁皮影戏的只有一个76岁的老师傅和他22岁的女徒弟
【类型】报纸
【篇名】如今能玩海宁皮影戏的只有一个76岁的老师傅和他22岁的女徒弟
【简介】浙江·民俗档案 浙江,是一个底蕴深厚的省份,在民间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贝”。民俗,民间绝活,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奇人……快报为你一一作原生态记录。也欢迎你为我们提供线索。 电话:13516800000QQ133516800MSN:kb13516800000@hotmail.com 记 者 葛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43
【正文】
浙江·民俗档案 浙江,是一个底蕴深厚的省份,在民间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贝”。民俗,民间绝活,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奇人……快报为你一一作原生态记录。也欢迎你为我们提供线索。 电话:13516800000QQ133516800MSN:kb13516800000@hotmail.com 记 者 葛 辉 摄 影 糜利萍 酷暑的这个中午,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海宁盐官景区宰相府第风情街上,只有寥寥无几的游客身影。江南民俗风情馆内,皮影戏表演戏台前空无一人,顶上的吊扇呼呼地转着。 庭院里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持着一把铁制的洒水壶,很有规律地往地上划着,让散落的水珠覆盖屋檐下的每一寸地面。一转头,发现刚被水沾湿的地面立即被烤干了。 老人叫徐二男,是如今传统海宁皮影戏中唯一一位能在前台操作的老艺人了。即便再热的天,他也总把短袖的第一颗纽扣扣得严严实实,他说做人做戏都必须一丝不苟。他不时地朝着风情馆门口张望着,女徒弟陈沁岸读懂了师傅的心思,她知道他正期待着有游客来看皮影戏表演。 表演最多的是《闹龙宫》 好不容易来了一拨客人,几个家长带着皮猴子似的一班孩子,蜂拥而入,极不安分地坐在了戏台前的长条凳上。 徐二男突然精神起来,招呼着陈沁岸和其他三个班子成员赶紧到后台张罗。只见戏台上的影幕立刻明亮无比,传统的舞台布景,始终是一个固定模式,两根顶梁廊柱,两边各有一只对望的石狮子。顶部有四盏花篮式雕镂的宫灯,外加一副古代豪门前庭的摆设,显得古色古香,一派宋时的景色。 随着锣鼓一声响,一个五彩的孙猴子跳了出来,一条长龙也随即跃然而上。这让孩子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孙猴子手中突然变出了金箍棒,鼓点越来越密集,孙悟空和龙王的打斗也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好些都兴奋地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漏了每一个环节。 打了一半,孩子们的新鲜劲过去了,又坐不住了,撩起了两块用来拦断的蓝印花布,瞧了一眼后台。“噢,这么回事儿啊。”再过了一会儿,就跳跃着出去了。 孩子们走了,四位老艺人和陈沁岸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徐二男慢慢地收拾着皮影,眼神又开始黯淡起来:“看来今天不大会有人来了。” 如今戏班子表演得最多的就是《闹龙宫》了,原以为这样闹猛好看的打斗场面最能留住孩子了,看来也不管用了。 徐二男又开始提着水壶一圈一圈地洒起水来:“如果再继续下去,到9月份我想退休了。”这句话徐二男不是第一次说了,每次都说得陈沁岸心痛。 游客要求“说普通话” 《闹龙宫》是一出武戏,或行或坐,或飞腾或打斗,皮制的偶人活龙活现。表演起来武戏是难度较高的,因为一个人两手分别操作着两个影人,用手腕手指来操持手持刀枪武打和空拳格斗的动作,稍不留神,皮影的线就会纠缠在一起。 这出戏没有唱词,其实唱是皮影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 曲调高亢、激昂,宛转优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这在文戏里会更多些,道白唱词总是和人物的动作紧密配合着。 孩子们走了以后,陈沁岸又演了一出《金银球》,说的是秀才刘廷玉,奉娘命赴杭州烧香。“报家门”时,影人单臂会跟随台词伸缩举动表达手势,转身进屋,弯腰落座,举手投足透着江南的秀气。师傅老了,唱不动了,陈沁岸挑过了师傅肩上的担子,在前台咿咿呀呀地说着唱着。 “以前经常表演文戏,可是游客来了说皮影人半天都不怎么动,唱的东西又听不懂,甚至提出‘请说普通话’的要求。”陈沁岸说,就这样,戏班子索性就只表演比较能吸引人的武戏了。“师傅说,唱了普通话就不叫 海宁皮影戏了,他为此还发过火,郁闷了好一阵子。” 女徒弟误打误撞地学起了皮影戏 徐二男一直以为传统皮影戏也和自己一样,越来越老,越来越无人问津。直到2年前,有个小姑娘跑过来说:“你教我怎么玩皮影吧。”徐二男才感觉到皮影戏还有得救。 2年前,陈沁岸从技校毕业,学的是旅游专业,加上老家就在海宁,自然而然被分配到盐官旅游局做起了导游。有一天,她来风情馆看了场徐二男的表演。古老的丝竹鼓点、古老的唱腔、古老的皮影在这位满脸刻着皱纹的老人手中,灵活地跳来跳去。她说自己被古老的味道迷住了。 旅游局的领导说,皮影戏表演缺人,陈沁岸说:“那我去吧。”第二天陈沁岸就来找徐二男了。 徐二男起初并不是太喜欢这个女徒弟,他认为皮影戏就应该从小学才行,20多岁的女孩子要谈恋爱,心思不会放在这里,再加上年轻人总是要看到词才会唱。可是徐二男没有剧本和唱词,全在自己的肚子里。 幸好陈沁岸对皮影戏是痴迷的,师傅有个旧得褪色的樟木箱子,里面都是宝贝皮影。师傅肚子里的故事和樟木箱子一样陈旧。师傅12岁就开始做皮影戏的行当,带着这箱旧旧的皮影,去过杭州、去过乌镇,去过沈家门,去过绍兴,还到过宁波,也算见了大世面的人。那时候这也是个赚钱的好职业,被人请去一天表演5个小时,拿的工钱相当于现在的七八十块。 徐二男没有剧本,没有唱词,陈沁岸的学习就是在一旁静静地看师傅表演,记住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记住师傅的每一句唱词和音调,没有任何理论学习。做在台上操作皮影这还不是最难的,要在众人面前开口高声歌唱,这对于五音不全的她来说才是最头疼的。可是现在她会了,而且已经练会了二三十出。 传统皮影戏也有了改进 陕西的皮影戏,比海宁的更为有名。“其实和北方的相比,我们的一点也不逊色。”没有师傅的 理论,陈沁岸也注意研究其他地方的皮影戏。她说,陕西的皮影镂空多,而海宁传统的羊皮人物造型手法,运用单线平涂、重彩绘,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富有水乡蓝印花布的装饰格调。 在海宁还有一种改进的皮影戏,传统的影人只有尺余之长,如今扩放至二尺有余,背面的操纵纤棒,也从原来的2根增加到5根之多,影人活动的空间扩大了,并在口、眼、耳等关节部位又巧设机关,让人物更是栩栩如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改革的海宁皮影戏出现了多个现代同化和新编故事剧本,这些本子没有传统本中的程式内容和陈旧情节,显得新颖灵活、简朴易懂。在海宁皮革城的皮影馆,可以看到《龟与鹤》《半夜鸡叫》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皮影戏还叫“蚕花戏” 陈沁岸说,在海宁,皮影戏还有着其他特殊的意义,这和当地风俗有关。 由于海宁地处杭嘉湖腹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民生活富庶,各种岁时习俗蔚然成风,特别在海宁农村养蚕前,蚕农为祀蚕茧丰收,都要请班子到蚕房演出一场皮影戏“暖房”。结束之后,还把用作银幕的棉纸揭下来,贴在蚕匾上,以祝今年“蚕花二十四分”(收成翻倍)大有希望了。所以人们又把皮影戏叫做“蚕花戏”,并相沿成俗。 到了国民年间,皮影戏可谓盛极一时,仅海宁长安、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几个乡镇,就有专业皮影戏班社达14个之多,从业人员达百余人,演出的正本戏有300多本,开台戏166本。 清初海宁查歧昌在《古盐官曲》里曾有诗:“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薰衣高唱弋阳腔。”这就是对蚕乡皮影戏演出盛况的写照。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